日耳曼國家博物館(das 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視野:移民歷史與未來(Horizons. Histories And Futures of Migration)」特展探討移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圖為Per-Anders Pettersson的攝影作品「帶著驢子的兒童難民(Child Refugee with Donkey),2007。
作者:楊蕬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圖像設計及文字工作者)
你曾想過要移民嗎?什麼原因讓你決定走向移民呢?位於德國紐倫堡的日耳曼國家博物館(das 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當前特展「視野:移民歷史與未來(Horizons. Histories And Futures of Migration)」(2023.3.30-9.10),帶領觀眾踏上從石器時代到太空的未知旅程,探討移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
特展共分為四大部分:「啟程(Setting off)」、「沿途(Routes)」、「抵達(Arrival)」以及「未來(Future)」。主視覺海報設計描繪了海上即將迎來風暴的模樣,遠方地平線上卻透著溫暖陽光,呈現移民生活雖然動盪而恐懼,移民者仍能透過音樂、藝術與文化邁往心之所向,藉著這股力量克服挑戰、療癒自我,最後發現希望並航向另一個遠方。
「若非因為更好的條件,沒有人會選擇移民。(No one emigrates without the promise of something better.)」
這句話出自作家Hans Magnus Enzensberger於1992年的作品《大遷徙(The Great Migration)》,也是整個展覽的主要脈絡。第一展區「啟程(Setting off)」探討著人們離開的種種理由,從文學作品、畫作以及常民收藏可以發現,有些離開是做好了萬全準備;有些則是倉皇逃生。展場中運用許多古今呼應的手法呈現展品,例如展牆並列展示了 1830年殖民地商品供應商的廣告牌,以及2019年德國傳統木匠進行學徒之旅的攝影[註釋1],說明不論兩百年前或如今,都有因職業而前往異鄉的人。
家在何方?移民途中的磨難
特展第二、三「沿途(Routes)」、「抵達(Arrival)」展區則呈現了移民途中可能經歷的磨難,以及抵達後的身份認同掙扎。由希望計畫(Collective work of artists of the Hope Project Greece, 2019)製作的現代摩西作品,以聖經故事為創作靈感,描述希臘難民潮的問題與移民經歷,也讓觀眾能藉此思考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大量烏克蘭難民來到德國的處境。
第三展區中有許多檔案資料、照片、書信等,尤其是二戰後德國人從鄰國被驅逐,返回德國難民營的影像,呈現目前德國家庭可能潛藏的家族歷史,讓筆者印象深刻;另外1960年代土耳其移工來到德國的檔案資料,描述了移工於德國社會的重要性與影響,也讓人反思臺灣移工議題與移民政策。
展場中也彙整與移民有關的圖冊與書籍,讓觀眾自由翻閱,透過多元經歷與表述,觀眾能了解不同時空背景下的移民故事。當展覽逐漸進入尾聲,策展人開始向觀眾提問,讓觀眾以留言方式作為串場,例如展場提供留言冊,讓觀眾寫下「自己出生何處?現在居住何處?最終要停留何處?」等提問。圓形閱讀區域旁的牆面上也讓觀眾以便條紙回答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家』你會想到什麼?」,藉此讓觀眾反思自身的現況,與可能面對的未來。
真正的移民時代,才剛剛開始!
「What is worth more, art or life?(哪個更有價值?藝術還是生命?)」,這一年來,氣候正義團體「最後一代」不斷在歐洲知名博物館中訴求此議題。來到特展的最後一個展區「未來(Future)」,也從移民角度探討氣候變遷問題,當前的氣候危機已經迫使許多人離開家鄉,且情況在未來只會加劇。然而,在現實與想像中,未來的我們可能不再只是地球人,展覽最後運用了新的視野,展示太空科學和虛構的科幻故事,刺激觀眾的想像。
「What is worth more, protect it or leave it?(哪個更有價值?保護它還是離開它?)」,離開也許不是最好的答案,但也必然有更好的條件促使我們做出離開的選擇。所幸有博物館蒐藏前人足跡、紀錄每一段故事,當移民的課題來臨時我們將能以更多元的視野面對,不用感到孤單,而能勇敢前進。
註釋1:德國傳統工匠在結束學徒生涯後,會踏上一段為期三年的旅程,精進技術累積經驗也向大師學習建立人脈,而他們稱這趟旅程為「Walz」。
執行編輯:郭冠廷
資訊來源: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