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專文】異聲下的尤太族群生活面貌:探訪法蘭克福尤太博物館常設展

法蘭克福的尤太博物館常設展「過去與現在」展區,尤太畫家Moritz Daniel Oppenheim (1800 – 1882)以尤太族群的思維與文化繪製《摩西與法律表》(Moses withe the Tables of the Law)。(Nicholas Jia Jun Toh杜家駿 提供)

作者:高怡芳(自由作者)

擁有千年離散歷史的尤太人,他們長期在基督國家被視為異類,被排斥在歐洲主流社會之外,更在黑死病流行的年代被指責為兇手,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塑造為德國戰敗的罪魁禍首。而後,在納粹政黨訴諸民族主義下,尤太族群遭到種族清洗。現今生活於德國的尤太人透過位於法蘭克福的尤太博物館(Jewish Museum),試圖向大眾說明他們的宗教、生活方式,以及生根於德國的歷史與認同,期望大眾能夠對尤太族群有更多的理解。

為呈現長年以來,居住於法蘭克福的尤太人生活文化,館內常設展分三大主題:「過去與現在(Past and Present)」【註1】、「傳統與儀式(Tradition and Ritual)」與「家族與日常生活(Family and Everyday Life)」,嘗試透過個人物件、經驗與觀點,形塑當地尤太族群的集體記憶外,同時傳達他們的多元性。

百年來,從隔都(ghetto)走向尤太博物館的險程

館方指出法蘭克福擁有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尤太社區。時間倒流至1460年代,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lll)下令將尤太人集中於城外的隔離社區,稱之隔都(ghetto),現址即為法蘭克福尤太巷(Frankfurter Judengasse)。時間流傳下,當地尤太人隨著地方社會的脈動產生變化、或交融,館方為表述法蘭克福是歐洲尤太社群的重要之地,因而成立了博物館。

法蘭克福的尤太博物館分為主館及分館,主館為強調博物館政治紀念的責任性,選擇於1988年,同為納粹政權「11月反尤騷動」(November Pogrom)【註2】的50週年開幕;而分館則是尤太社區博物館(Museum Judengasse),其為1987年,由於中世紀晚期的尤太隔都(ghetto)遺跡被建商發掘,引發保存運動,爾後在1992年成功地被保存並成為博物館分部。

異地、異者與反尤太主義:我們如何發聲?

於城市的一處空間,本展呈現了尤太族群的歷史與文化,他們是當代世界中自然而然存在的一份子(the natural element)

——尤太博物館常設展總說

「過去與現在」為常設展首個展區,入口螢幕播映穿著現代服裝的五位尤太人,親切地與觀眾打招呼。破題式的開場,清晰地讓觀眾意識到這座城市不分族群、人與人緊密的生活距離。

常設展入口意象,為互動裝置。當觀眾靠近螢幕中某一位時,人物就會向觀眾打招呼。(高怡芳 提供)

 

緊接在後的,是同個展區的子題「為什麼住在德國?」,數位不同國籍與在地尤太住民的訪問影片播放著,一旁也展示訪問者提供的物件。其中一組是位在戰後出生的德國尤太人;他從小被提醒不能提及自己的身份,更被隱晦地灌輸:長大後應選擇到以色列或美國居住,而現在的住所僅是「包裹好的行李箱」,這樣的思維,可以在常設展中的另一藝術作品《我們存有中的榮耀與不幸(他者的悲痛)》[The Glory And The Misery Of Our Existence (Sorrow Of Others)]所見,從此可知,尤太人普遍有著類似的不安情結。一對從美國移民的廚師兄弟檔,則用餐飲表達:「到德國的尤太人不只是因大屠殺的過去,而是有更甚之的意義存在。」另一位說著俄語的尤太女性,在柏林圍牆倒塌後舉家遷移到法蘭克福(前西德區域),她才認識當地尤太教並增強了尤太身份的認同。筆者發現尤太族群擁有多元歷史與社會面貌,因此有著相對開放的態度,對過去的不義歷史侃侃而談。

 

常設展「過去與現在」中「為什麼住在德國」的子主題展區(Nicholas Jia Jun Toh杜家駿 提供)

 

此展品名為《我們存有中的榮耀與不幸(他者的悲痛)》[The Glory And The Misery Of Our Existence (Sorrow Of Others)],作者為德國以色列藝術家 Nir Alon。他試圖在被包裹住的種種傢具中找到彼此的平衡,藉此召喚人們心中的依靠和穩定的感受其實是不穩固的。(Nicholas Jia Jun Toh杜家駿 提供)

 

納粹政權倒台後,法蘭克福在被美軍佔領下(1945-1949),讓從東歐逃離蘇聯政權、或從集中營生還的尤太人選擇來此,也讓此城轉身成為能夠公開討論納粹黨罪行及對抗反尤情緒的基地。此展區也可以看見印著當時住在法蘭克福、受納粹政府迫害之受害者頭像的小展板,背後寫著他們經歷極權政府後的人生際遇與影響,異聲者的遭遇在此赤裸裸呈現。

子題「啟蒙與解放」展間,透過動畫方式解說從19世紀至20世紀初法蘭克福隔都政策(1462-1796年)解除後,尤太人從邊陲到市中心的發展樣貌,當地富有尤太人開始參與當地政治與爭取公民權利的時期,藉此突顯尤太族群對城市的發展貢獻。「對抗仇恨-敵對與攻擊」子展間,則將許多反尤情緒的話語貼滿展間牆壁。這個展區不僅是尤太人探討外界如何觀看尤太族群,也提到尤太菁英從18世紀開始提出「尤太人問題(The Jewish Question)」,試圖解決族群內部因宗教習慣與差異產生的問題。

在「對抗仇恨-敵對與攻擊(against hatred- hostile and attacks)」子主題展間中,一面展牆上佈滿從17世紀起到一戰前,被記錄之各族群對尢太人的想法。(高怡芳 提供)

 

筆者游移「過去與現在」的各個展間,時而理解尤太人在不同時期的變化、與其他族群的互動,以及對自我起源的爬梳;時而看見外界對尤太人的污名與殘暴對待,裡裡外外映證的過程,使觀眾進而認識尤太族群的集體思維與困境。

保守律則與時代思維的選擇?

在「傳統與儀式」主題展區,展出重要的宗教儀式用具與經典,包括重要的托拉(Torah)【註3】。特別的是,館方提醒觀眾留意尤太教內部的多元性,並強調展覽僅展示其可辨識的基本元素及普遍社群規範。對於不同教派的演繹,館方則用另一個展間說明。同時,也在「家族與日常生活」主題展區透過展示數個具有名聲地位的尤太家族故事,呈現該族的宗教思維如何影響家庭生活及傳承議題。而如何瞭解不同派別之間的差異呢?館方設計多媒體互動裝置,觀眾可透過平板選擇館方預錄的問題,讓五位不同教派的拉比(Rabbi)【註4】回答疑問。

常設展「傳統與儀式(Tradition and Ritual)」主題展區。(Nicholas Jia Jun Toh杜家駿)

 

問題之中,除了提供尤太宗教的入門知識之外,也有「男女是否平等」與「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的當代議題。在時代思維不斷更迭的情況下,觀者在不同派別的拉比對當代議題的回應中,更能夠具體發現尤太教內的多元性,同時,我們也能夠藉此衡量,觀者自身與尤太教的意識形態及道德規範差異性為何。

此為多媒體互動裝置,場地佈置宛若小講廳,人們可以透過電子平板挑選預設的問題,投影畫面上五位不同派別的拉比便會依照各自的觀點回答。(Nicholas Jia Jun Toh杜家駿)

 

 

國家中,多元族群如何取得平衡?

 本展試圖呈現尤太人如何自我解讀,在德國不同政治時期裡的他者樣貌,而我群又如何應對外界環境。同時展現,現代德國國家體制出現以前,千年以來的尤太人生活文化,縱然因為歷史上不同宗教、政治角力的環境,使尤太人離散至全球各地,展覽引言仍強調尤太族群是這片土地(德國)「自然而然存在的一份子(the natural element)」。 

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長期困擾於土耳其客工(guest worker)滯留的問題【註釋5】,又因近年接收大量中東戰爭難民潮下,導致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再加上大屠殺事件後的未竟遺緒,醞釀出新一波的反尤情緒。2019年德國反尤評估研究報告 指出超過1/4的德國人同意反尤主張,包括掌握過多的經濟權力;及有超過40%的參與者認為尤太人過度頻繁提起大屠殺歷史。筆者認爲此常設展具有回應上述兩點爭議形成的脈絡:前者透過說明托拉載名的社群規範,並用各個家族故事傳遞族群對於教育以及社群影響力的重視,間接地說明尤太人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力;後者則是透過常設展,意圖讓更多人了解,尤太人在被視作為大屠殺的受害族群以外,並不只是因受納粹政權打壓,而是與尤太族群長年地被當地社會排斥與刻意地忽視相關。透過當地尤太族群詮釋視角的常設展,我們得以看見如冰山一角的尤太刻板印象下,各個匯聚於/離開法蘭克福的尤太族群皆有其各異的時代遭遇與能動性,以及,尤太人長年如何反抗主流社會惡意、與當地社會融合的多元教義派別及諸多尤太個人生活樣貌。

目光轉回臺灣,多元族群來來回回,在此生根、暫留與離開,這些皆是孕育臺灣歷史文化厚度的足跡。臺灣與該館位於的德國相似,有著多元族群與移民社會延伸出的議題,藉著本展,國內讀者或能窺見法蘭克福尤太族群與地方長期互動的在地化樣貌,理解多元族群社會組成過程存在的衝突與和解,並進一步思考現存的族群文化議題。

 

(責任編輯:葉家妤)


註釋:
  • 註釋1:該展區又分為8項子題展間:「現在(The Present)」、「啟蒙與解放Enlightment and emancipation」、「出現在畫中(Coming into picture)」、「對抗反尤仇恨(Against Jew-hatred)」、「創新和現代(Innovation and Modernity)」、「被毀壞的生命(Destroyed lives)」和「藝術與流亡(Art and Exile)」。

     

  • 註釋2:於1938年11月9日至11日,納粹黨在全國發起對尤太族群的迫害行動,史稱「11月反尤騷動」,而由於許多猶太商店的窗戶被打破,玻璃在夜晚發出如水晶般的光,因此又稱「水晶之夜」。此被視為納粹政府的大屠殺起點。

     

  • 註釋3:托拉(Torah)被認為是摩西寫下的上帝對尤太人的啟示,是尤太教最重要的文本。這份文本也包含了猶太社群其精神生活的所有規則。

     

  • 註釋4:拉比(Rabbi)是猶太律法對於合格律法老師的稱呼,他們教導、解釋宗教的律法,同時也是日常事務的仲裁者。

     

  • 註釋5:資料來源:von Koppenfels, Amanda and Hoehne, Jutta, 2017. Gastarbeiter Migration Revisited: Consolidating Germany’s Position as an Immigration Country. In South-North Migration of EU Citizens in Times of Crisis. Lafleur, Jean-Michel and Stanek, Mikolaj ed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