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你準備好坐上法官席位了嗎? 司法博物館「我是國民,也是法官-國民法官制度特展」

「我是國民,也是法官-國民法官制度特展」特展配合2023年元旦新制上路,於2022年12月4日開展。(司法院 授權)

作者:葉家妤(文化部博物之島專欄執行編輯)

 

今(2023)年1月1日開始實施《國民法官法》,你準備好了嗎?

司法博物館(國定古蹟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於2022年12月4日開幕「我是國民,也是法官-國民法官制度特展」,展場中特別規劃了國民法官法庭場景,並設計完整的法庭審理過程互動體驗,讓觀眾能認識國民法官的審理流程及制度沿革,促進對新制度的理解。

 

鏡子前的你我,都有可能是國民法官

步入展區,六大面不同形狀的鏡子映射出每位觀眾的模樣,主視覺意象以此暗喻「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國民法官」——只要年滿23歲、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且於「地方法院管轄區域」連續居住滿4個月以上,以及符合其他國民法官制度,皆有機會被地方政府抽選為國民法官。

「國民法官」展於入口的主視覺意象,6塊鏡子映照每一位觀眾,代表「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國民法官」。(葉家妤 攝影)

 

本特展分為「國民法官Online」與「國民法官ing」兩個展區。前者仿造了國民法官法庭場景,搭配互動遊戲,讓觀眾體驗未來審理過程,然而不同於真實法庭的肅穆氛圍,展覽以明亮的藍色調與原木桌進行設計,使空間溫和許多,讓觀眾拉近與法庭的距離、減少壓力和緊張,較輕鬆地接觸國民法官制度。

在「國民法官Online」互動體驗中,觀眾需坐在國民法官席位,透過手機掃描QRcode開啟互動機器人對話網頁,搭配席位上每位參與者皆有的「國民法官Online審判速成指南」,以及六份檢查官、辯護人、被告、被害人、證人的詰問音檔,體驗完整審判過程。

展覽以明亮的藍色調與原木桌,打造輕鬆氣氛的國民法官法庭場景。(葉家妤 攝影)
觀眾可以入座法官席位,以互動設計體驗審理過程。(司法院 授權)

 

國民法官Online!以遊戲熟悉審判流程

審判過程中,參與者需先宣誓國民法官誓詞,接著點選手機畫面上的「審前說明」聆聽法令解釋,以理解接下來欲審判案件的罪行法條內容。之後,參與者會觀看證物照片與聆聽六份交互詰問音檔,這也呼應《國民法官法》中,證據、事實與結辯皆會在法庭初次向法官們展現的規定[註1]。

「國民法官Online」互動遊戲需搭配手機、審判速成指南(互動說明書),及法官席位上的六份錄音檔進行。(葉家妤 攝影)

 

待參與者閱覽被告前案紀錄,並透過手機聽取檢察官辯護人辯論、被害人及被告表述音檔後,在開庭尾聲,參與者需立即判決被告是否有罪與判定罪行為何。如筆者認為遊戲裡的被告應為「準強盜重傷罪」,因此隨著遊戲設定,取下一枚法槌貼紙,貼到三種不同罪行的輸出設計上,而由此也可看見其他觀眾因社會價值觀不同,產生的各種審判結果。

在遊戲的尾聲,參與者需判斷被告是否有罪,而若有罪,其罪行應為「準強盜罪」、「準強盜重傷罪」或「準強盜致重傷罪」何者?落定判決後,將法槌貼紙貼上法官席位對面的罪行對應輸出設計裡,完成審判程序。(葉家妤 攝影)

 

漫長的制度之路:國民法官ing

第二個「國民法官ing」展區,則呈現《國民法官法》歷經36年才真正實施的漫長過程。展場中的年代表,從1987年司法院院長赴各國考察參審與陪審制度談起,到2020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國民法官法》、2022年各法庭設置完成國民法官法庭,呈現無數人為新制度的殫精竭慮。而年表旁的新法案實施倒數電子看板,更一再提醒觀眾——今後你我皆有可能坐上國民法官席位。

 

讀到這裡,你對於《國民法官法》瞭解多少了呢?本展雖積極透過輕鬆有趣的互動體驗,使觀眾在短時間內體驗國民法官審理案件的流程,促進陌生新制度的理解,然而展覽若能再深入解釋國民法官的選任制度及權利保障,並透過司法院先前已舉行多次的國民法官模擬法庭,及與該法案相似、且已實施超過十年的日本裁判員制度經驗,向大眾解釋此重大法律變革的實質意義與風險,應更能幫助觀眾做好準備。

「國民法官ing」展區呈現關於《國民法官法》的重要事件年代表,
並倒數法案上路的天數。(司法院 授權)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64條,檢察官應向管轄法院呈上起訴書,並應將卷宗及證物一併送交法院。但由於職業法官與國民法官法律知識程度有差距,若國民法官事前閱覽檢察官提供之包含證據、筆錄與訴狀的卷證,可能會有預斷被告是有罪的情形發生,因此《國民法官法》第43條說明,檢察官起訴時不得將卷證送交法院,所有證據與相關事實的呈現都會在法庭上直接展示。(董容慈,2020)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