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塑膠的未來在何處?「塑膠:重塑我們的世界」特展提供新思路

Plastic: Remaking Our World Plastic: Remaking Our World features prototypes, new technologies, and cutting-edge materials as designers grapple with a material that has changed our world. The exhibition features product design, graphics, architecture and fashion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the V&A and Vitra Design Museum, as well as collec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exhibition takes visitors on a three-part journey, beginning with an immersive video installation,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tic and natur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exhibition traces the history of plastic from its natural origins through to synthetic material experimentation in the mid-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t continues with the rise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nd its impact on the scale of plastic production as well as the concern for the planet that grew towards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inally, the third section examines multiple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rethink the future of plastic and to ask, what role can design play in tackling the plastic crisis? Plastic Lab at V&A Dundee houses Precious Plastic recycling machines and is hosting a dynamic programme of events showing visitors the different ways plastic can be reimagined for future use.

「塑膠:重塑我們的世界」適逢埃及COP27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提升公眾對議題的認識上格外具有意義,邀請大眾一同探討解決塑料污染以改善環境的可能性。(Credit: V&A Dundee Museum)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隨著近年減廢觀念與環保意識的高漲,博物館界同樣以自身專業提出觀點,尤其不少與「塑膠」(Plastic)相關的主題,如:比利時布魯塞爾下水道博物館(the Sewer museum)的「微塑料展(Microplastics)」、去年在西班牙馬德里的臨時展覽計畫「塑膠博物館(THE PLASTIC MUSEUM)」,以及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推出的線上展覽「塑膠博物館2121(Museum of Plastic 2121)」,這些特展皆從隨處可見的「塑膠」做為出發點,探討解決塑料污染以改善環境的可能性。


百年後塑膠只存在博物館?!「塑膠博物館2121」提出未來警訊與希望


今年10月底於蘇格蘭V&A博物館鄧迪分館(V&A Dundee Museum)開幕的「塑膠:重塑我們的世界」(Plastic: Remaking Our World)特展,亦關注塑膠的歷史、角色,以及與人類相互牽連的複雜關係。展覽從英國建築師Asif Khan的沉浸式影像裝置揭開序幕,邀請觀眾體驗一場探索塑膠和環境關係的時光之旅,影片自海洋誕生的微觀生命開始,說明人類如何於發現石油後,產生大量微塑料,對我們的母親——海洋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

蘇格蘭V&A博物館鄧迪分館的近期特展「塑膠:重塑我們的世界」關注塑膠的歷史、角色和和與人類相互牽連的關係。(Credit: V&A Dundee Museum)

 

展覽第二部分則訴說塑膠的歷史,爬梳自19世紀中葉以「奇幻材料」之姿崛起、至二次大戰後普及,並逐漸被視為污染元兇的歷程。最早出現的塑膠為天然材料製成,已存在數千年,如角質和龜甲等製成的餐飲器皿。直到19世紀後期,工業化發展增加了人類對天然塑膠的需求,可替代、甚至優於天然材料的「新塑膠」成為主流。

展場中,一件由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設計的櫥櫃,便是1916年發明之一,表面醒目的黃色鑲嵌物,是由 Erinoid(酪蛋白在英國的商品名)製成,這種塑料於1899年在德國獲得專利,被譽為「易於加工的天然塑膠仿製品」。1907年,比利時裔美國化學家Leo Baekeland以人造元素發明名為「Bakelite」的塑膠物料,很快成為製作電燈開關、插座、收音機等物品的主要材料,在電氣化過程中擔任重要角色。

比利時裔美國化學家利Leo Baekeland在1907年以人造元素發明了名為「Bakelite」的塑膠物料,圖為1930年代的廣告文宣。(Credit: V&A Dundee Museum)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塑膠從原先的軍事應用延伸至各類生活和娛樂用品,正式進入大眾家庭。1940年代後期,第一批由軟質塑膠製成的擠壓瓶在市面上出現。到了1950年初,英國塑料製造商「Cascelloid」推出檸檬造形的檸檬汁擠壓瓶,隨後更開始為其他水果造型擠壓瓶申請專利,特展展出的鳳梨糖漿瓶,就是當時極受歡迎的產品之一。

自此,塑料為設計師提供嘗試大膽色彩與新設計的機會,家具製作商看準這項優點,推出Eero Aarnio紅色球體椅,極具未來主義感的設計是對當時太空競賽的致敬,在1965年科隆國際家具展上一舉成名。令人感嘆地,一次性消費文化(throwaway culture)也隨之崛起,並開始對地球造成傷害。

1950年初,英國塑料製造商「Cascelloid」設計了多款水果造型的擠壓瓶,展覽中的鳳梨糖漿瓶是當時極受歡迎的產品之一。(Credit: V&A Dundee Museum)
芬蘭設計師Eero Aarnio的紅色球體椅以塑料製成,以極具未來主義感的設計致敬太空競賽。(Credit: V&A Dundee Museum)

 

展覽最終章聚焦於塑膠的未來,特別探討「設計如何為塑料危機發揮作用?」,從1990年代起,許多設計師、建築師和科學家開始積極探索利用天然材料,製造可生物降解(biodegradable)的再生塑料,知名設計師如Jane Atfield、Bär + Knell 和 Enzo Mari 等,率先運用再生塑料製作家具,並吸引新一代設計師追隨腳步。以倫敦設計公司Shellworks為例,其使用甲殼素開發生物塑料,更推出一種由微生物發酵產生的新材料,以響應人們對素食替代品日益增長的興趣。服裝產業則研發出無縫定制服裝「MycoTEX」──由實驗室培育的可堆肥蘑菇菌絲體製成——衣服通過在模具中培養菌絲體完成,過程中無需測量、裁剪或縫紉,即可打造完美合身的造型,代表沒有邊角料或不必要的浪費。

 

依據筆者這幾年的觀察,「塑膠:重塑我們的世界」是近年關注塑膠主題最為完整的展覽,可說是為塑膠做出了一場精彩的「回顧展」──追溯它的過去、觀看現在並同時眺望未來。展覽適逢埃及COP27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對提升公眾的議題認識格外具有意義。究竟,塑膠從哪裡來,未來又該往哪裡去?這是屬於全人類的重要提問。

 

執行編輯:郭冠廷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