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延續文化遺產的典範!「安妮影像日記」與「貝魯特援助文化遺產計畫」獲得第21屆最佳遺產獎

「若安妮當時不是寫日記,而是用相機記錄那段在密室躲避德軍的日子呢?」這是「安妮影像日記」項目的起點,片中安妮以「自拍」的方式,講述了她的心聲。(Courtesy of Photo Collection Anne Frank House)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在過去二十年間,世界局勢不斷變化,紛亂而動盪的狀態持續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遺產(heritage)同樣跟著時代而改變,被氣候變遷或政治動亂影響,它們的未來是一個未知數。

「最佳遺產」大會(The Best in Heritage)以保護文化遺產的宗旨成立,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等國際重要組織支持,官方每年邀請世界各地機構代表參會,分享其在延續遺產的實踐。今年第21屆「最佳遺產」大會首次以線上會議舉行,共有來自24個國家的48所機構參與,分享許多具挑戰性的探討主題,如:殖民、移民、大規模鎮壓的歷史等,在策展人和歷史學家的交流中,塑造不同的過去和現在。

第21屆「最佳遺產」大會以線上會議舉行,參與項目內容豐富多元,其中包含許多具挑戰性的主題,如殖民、移民、大規模鎮壓的歷史。(Courtesy of ICOM )

 

其中,「想像」(IMAGINES)單元聚焦在機構利用多媒體技術方面的實踐,內容從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和延展實境(Extended reality,簡稱XR)導覽、數位說故事計畫、線上教育資源到響應Covid-19疫情的項目等,更囊括世界上第一個聲控博物館、社區計劃,格外多元。

本次由來自荷蘭安妮之家(Anne Frank House)的「安妮影像日記」(Anne Frank Video Diary)獲得「想像」獎項殊榮。為了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5週年,館方將少女安妮當年手寫的日記,改編成Vlog形式的短篇影集,片中,安妮在鏡頭前自拍記錄為避開德軍而躲進密室的日子。影片全系列共15集,每集片長約5至10分鐘,自2020年在YouTube平台推出後,便受到廣大矚目,這項計畫成功運用現代科技重新述說歷史,以「自拍」的親民方式吸引年輕人,讓他們產生共嗚和熟悉感,進而將歷史敘事繼續傳承下去。

荷蘭安妮之家的「安妮影像日記」為「想像」單元得主,該項目改編自少女安妮在德軍佔領荷蘭期間手寫的日記內容,以Vlog短篇影集形式,重新述說那段黑暗的歷史。(Courtesy of Photo Collection Anne Frank House)

 

另一個獎項「影響力項目」(Project of Influence),則由來自黎巴嫩的「貝魯特援助文化遺產計畫」(Beirut Assist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獲得。2020年8月4日,存放在貝魯特港口的2,750噸硝酸銨引發大爆炸,嚴重毀壞整座城市。爆炸後隔日,一群具文物修復背景的學生自發性組織,建立災後保護文化遺產的行動。隨後迅速於兩日內受文化部文物總局指導,並在貝魯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辦公室、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的支持下,有系統性地招募成員,最終匯集了40名建築師、工程師、修復師,以及200名建築學學生,以搶救集體記憶之名進行貝魯特遺產的緊急搶救行動。

本屆獲得「影響力項目」獎項的是來自黎巴嫩的「貝魯特援助文化遺產計畫」,該項目在危難之際動員了各界專業人士,一同搶救黎巴嫩的文化遺產。(Courtesy of ICOM)

 

貝魯特美國大學考古博物館為2020年大爆炸案的受災博物館之一。在大英博物館與歐洲美術基金會的合作資助下,大英團隊將負責修復8件古代玻璃器皿。(Credit: the AUB Archaeological Museum)

 

整個搶救行動包括四個重要步驟:解碼和識別遺產建築、評估建築損毀狀況、確定風險等級,並在建築可能倒塌前提早通知官方,同時提出能避免災難的方案、記錄與彙整,最終結果是一張標註超過1600座遺產的地圖,串起貝魯特文化遺產的未來。這項計畫展示了文化社群如何在危難之際,仍將保護文化遺產視為首要任務,若沒有這個組織,貝魯特豐富的文化遺產與記憶將永遠消失在世界上。

見證修復的力量!貝魯特大爆炸受損之古玻璃器皿將由大英博物館修復

綜觀本屆獲獎的兩個項目,「安妮影像日記」將過去以當代口吻進行述說;「貝魯特援助文化遺產計畫」則致力搶救可能消逝的過去,展現文化機構如何為後代子孫保存遺產,以延續對過往的重要見證。

 

執行編輯:郭冠廷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