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地氣候抗議團體「最後一代」(Letzte Generation Österreich)11月15日於維也納利奧波德博物館(Leopold Museum),對克林姆(Gustav Klimt)著名作品〈死與生〉(Tod und Leben)投擲黑色油狀物質,抗議「新的石油和天然氣鑽探是對人類的死刑判決(new oil and gas drilling is a death sentence to humanity)」。(Credit: Letzte Generation Österreich)
作者:柯秀雯(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副研究員)
從今(2022)年五月以來,諸多激進的社會運動派環保組織團體,如英國「公正停止石油聯盟」( Just Stop Oil)、德國「最後一代」(Letzte Generation)、以及義大利「最後一代」(Ultima Generazione)等抗議者,陸續在法國、義大利、英國、德國、奧地利與澳大利亞等地,針對世界知名的美術品進行破壞性攻擊策略,試圖引起世人關注氣候正義,以及環境急速惡化導致人類生存危機,進而引發社會不平等的問題。
價值之戰:抗議方的觀點
截至11月15日為止,已經有15起攻擊事件。當博物館界與社會公眾對此行為感到譁然時,環保團體抗議者拋出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 What is worth more, art or life? ” (哪個更有價值?藝術還是生命?)。他們主張攻擊策略並非只是情緒衝動,而是為了引起世人思考價值觀「錯置」的問題,他們對此做足功課,挑選日常生活常見的食物,如番茄湯、蛋糕跟馬鈴薯泥,直接扔擲到一幅價值不菲的名畫上,同時「確保不對它造成任何損害」——根據環保團體說法,他們已事先調查這些名畫是否受玻璃與畫框防護。
來自義大利「最後一代」的四名抗議者將自己黏在米蘭新世紀博物館(Museo Del Novecento)著名的雕塑家博西奧尼作品〈空間連續性的獨特形式〉(Unique Forms of Continuity in Space)上,強調社會對新方向的需求。為了不破壞雕塑,他們事先諮詢修復師並採取使用特殊黏膠的建議,攻擊行動專門針對雕塑基座,以確保雕塑的安全。
藉由上述的激烈方式,抗議者試圖表達當前人類社會錯亂的價值體系,就像約克夏的艾瑪點出一個無可抹滅的事實:「把湯灑在可以擦掉的玻璃上,比把油灑在整個海洋生態系統上,能引起全球公眾更多憤怒 」[註1]。強調氣候正義的抗議者認為他們正試圖提醒公眾,急遽的氣候變遷會產生致命天氣變化,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
我們不是敵人!博物館方的宣言
擔憂的人則認為,激進抗議行動會導致更多誤解。博物館界指出,抗議者不了解作品的脆弱性,低估了攻擊策略會導致的風險,而不可逆的危害將造成巨大損失,最重要的是——藝術和文化是氣候團體的盟友,不是敵人。11月10日,以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l Prado in Madrid)為首的國際知名博物館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博物館作為一個社會機構的核心任務——蒐集、研究、分享和保存,於當代具有重大意義,且博物館是社會交流的自由空間,能促進多元背景的人進行對話。多達92間的博物館館長,包括: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巴黎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和義大利佛羅倫薩烏菲茲博物館(Galleria degli Uffizi)都加入了普拉多博物館的聲明中[註2]。
博物館界試圖停止這場抗議行為,然而氣候緊急基金會(The Climate Emergency Fund)執行長Margaret Klein Salamon表示,這是一場迅速增長、快速蔓延的抗議活動,博物館與美術館要做好準備。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2:“Top museums condemn climate protests”. DW. 2022.11.10.
參考資料:
- Top museums condemn climate protests. DW. 2022.11.10.
- Statement: Museums and Climate Activism. ICOM. 2022.11.11.
- Treisman, Rachel. “Protests at art museums are nothing new. Here are 3 famous examples from history.” npr. 2022.10.26.
延伸閱讀:
- 【博物之島新訊】鱷魚皮包的眼淚?現代動物園以展示啟發生態永續精神
- 【博物之島新訊】如何在博物館實踐綠色理念?慈濟環保願行館的藝術環保教育和社區參與
- 【博物之島新訊】通往更永續的未來:當博物館邁向淨零排放之路
- 【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如何回應氣候變遷?印度IMACC倡議看見氣候危機新希望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