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返鄉的大師之作-荷蘭莫瑞泰斯美術館「弗里克收藏」特展

荷蘭莫瑞泰斯美術館(Mauritshuis)以〈曼哈頓大師-來自紐約弗里克收藏的林布蘭與朋友們〉(Manhattan Masters Rembrandt and Friends from the Frick NYC)特展慶祝立館200年。(Credit: Maurithuis)

作者:徐鈺涵(荷蘭拉德堡德大學藝術史博士候選人)

*本文圖片由荷蘭莫瑞泰斯美術館(Mauritshuis)授權提供

2022年是荷蘭莫瑞泰斯美術館(Mauritshuis)立館兩百週年紀念,在這個特別的時刻,館方以〈曼哈頓大師-來自紐約弗里克收藏的林布蘭與朋友們〉(Manhattan Masters Rembrandt and Friends from the Frick NYC)特展(2022/9/29至2023/1/15),向觀眾介紹一批首次「返回」荷蘭展出、來自紐約弗里克收藏(The Frick Collection)的十七世紀荷蘭繪畫精品。

 

弗里克收藏博物館位於紐約曼哈頓,致力於古代大師繪畫的精品收藏(Old Master Painting)。該館的成立為十九世紀美國實業家-亨利・克雷・弗里克(Henry Clay Frick,1849-1919)的遺願,將他生前的住所與藝術收藏全數捐出,改為可供大眾參觀、欣賞藝術的博物館。除此以外,該館亦成立研究中心鼓勵研究者持續探索藝術史與收藏史等議題,是私人收藏轉為博物館的成功案例之一。

由於弗里克收藏的部分館藏空間正進行整修,因此藏品也得以外借展出,是相當難能可貴的機會。荷蘭的莫瑞泰斯美術館將弗里克收藏中,十件著名且重要的荷蘭黃金年代繪畫作品以特展形式展出,作品類型涵蓋風景畫、肖像畫、風俗畫等。

本展強調觀眾與作品之間的對話,沒有額外的文字說明、也沒有分區的動線規劃,只有簡單的作品資訊,讓觀眾可以聚焦在作品本身,細細觀察並感受這些作品的精彩之處,進而思考「為什麼這些作品被評為名作」?

〈曼哈頓大師〉特展現場。(Credit: Maurithuis)

 

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1632-1675)的〈軍官與微笑女郎〉(Officer and Laughing Girl)為特展亮點藏品之一。這件作品由弗里克於1911年購得,是維梅爾經典的風俗畫類型。畫中女子以開心的神情望著眼前軍官,但她手中的酒實際上卻有較為負面的意涵,因為當時荷蘭人認為酒會令人放蕩。

維梅爾的〈軍官與微笑女郎〉與近照細節。(Credit: Maurithuis, 下圖Foto: Joseph Coscia Jr.)

 

而特展最大的亮點,是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於1658年完成的〈自畫像〉(Self-Portrait),本作作為林布蘭自畫像研究中相當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時也是特展尺寸最大的展品,放置在展間壓軸。完成〈自畫像〉的林布蘭正值52歲,但卻由於事業經營不善,已宣布破產。然而,作品中卻絲毫不見他事業不順的神情,反而穿著華麗的金色衣袍,氣勢磅礡,與他當時的處境形成極大對比。

林布蘭〈自畫像〉是特展尺寸最大的展品,當時林布蘭正逢事業經營不善,作品中卻穿著華麗的金色衣袍,氣勢磅礡,與他當時的處境形成極大對比。(Credit: Maurithuis, 下圖Foto: Michael Bodycomb)

 

莫瑞泰斯美術館向來以十七世紀荷蘭黃金年代的繪畫聞名,亦有多件林布蘭與維梅爾的著名作品於常設展展出,如:〈尼可拉斯·杜爾醫生的解剖課〉(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讓本次〈曼哈頓大師〉特展與莫瑞泰斯美術館的收藏彼此呼應,觀眾可在參觀特展後,到常設展探索、比較更多相關作品,反之亦然。綜觀莫瑞泰斯美術館[註1]與弗里克收藏博物館的建立,其實也些許類似,皆是由私人收藏轉為公共博物館,且同樣以古代大師的繪畫聞名。此次〈曼哈頓大師〉特展除了讓觀眾看見這些離鄉已久的作品,也介紹了另一個遠在他鄉、但卻有著類似歷史與收藏特色的博物館。

林布蘭的成名之作〈尼可拉斯·杜爾醫生的解剖課〉,呈現阿姆斯特丹外科醫生手術中的場景,明暗之間的巨大對比為場景增添了活力。(Credit: Mauritshuis, The Hague.)

 

註釋1:莫瑞泰斯美術館的典藏原為奧蘭治親王-威廉五世(William V, 1748-1806)的私人收藏,後由其子威廉一世(William I, 1772-1843)於1816年捐給荷蘭政府,莫瑞泰斯美術館的建築則為十七世紀的親王-約翰・毛里茨(1604-1689)的私人住所。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