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take action!圖為布拉格巷弄中的行動喊話。(Photo by Rod Long, Unsplash)
作者:高郁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為事件發聲,讓歷史說話!
第26屆國際博物館大會(2022 ICOM)的主題「The Power of Museums」是21世紀博物館員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在我們所處的公民社會中,民主、多元共融、永續等思潮備受重視,而戰爭、極權、殖民遺緒所致的動盪大環境,讓文化機構身負推動社會正義的使命感。
面對當代議題,以歷史與人權為主題的博物館更是首當其衝,如何回應快速變遷的社會議題,給予當地民眾之所需,在ICOM布拉格大會專題講座「Purpose: Museums and Civil Society」,曾任哥倫比亞國家博物館考古學和民族誌館長的講者Margarita Reyes Suárezu提供了博物館發揮關鍵角色的新途徑,指出讓歷史事件在當代社會中脫穎而出,能帶來反思與進展。
新的力量:當博物館走進公民社會
Margarita Reyes Suárezu作為哥倫比亞人類學和歷史研究所(ICANH)研究員,多年與哥倫比亞當地居民(包含漁民、難民、原住民、嘻哈者等)合作,以真相為訴求,藉由和公民共同參與文化田野調查、展覽製作、還原歷史工作坊等,致力恢復當地社群真實存在的文化樣貌與動態,讓博物館不再只為了服務外國觀光客,而將哥倫比亞豐富的文化凍結在物件所存之年代。透過公民參與活動,更能讓哥倫比亞不同社群中的公民,在博物館中認識、訴說自己珍貴的文化。
帶著相同的理想,在國際公共犯罪受害者紀念博物館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morial Museums in Remembrance of the Victims of Public Crimes, ICMEMO)舉辦之off-site會議中,也以「Taking a Stand: Memorial Museums Fight Hate」為主題共襄盛舉。來自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專業人士,重新定位紀念館與公民社會的關係,圍繞著大屠殺與戰爭教育、公民參與活動為命題,為博物館使命增添當代關懷。
一同fight hate!博物館公民參與如何推動平權和正義?
ICMEMO會議中,來自南美洲的智利猶太人互動博物館(the Museo Interactivo Judío de Chile)、巴西記憶場所研究人員網路(REBRAPESC, Rede Brasileira de Pesquisadores de Sítios de Memória e Consciência),在發表中皆認為回顧大屠殺歷史,可以回應當代政府治理下所產生的仇恨犯罪,在博物館中展開辯論,成為宣揚正義的機構。
而東歐國家的博物館,如愛沙尼亞航海博物館(Estonian Maritime Museum)、拉脫維亞的亞尼斯・利普紀念館(Žanis Lipke Memorial)身處烏俄戰爭前線,前者分享了面對戰爭應對之風險管理計畫,後者則設立勇氣之家作為戰爭教育的基地,使當地民眾對戰爭的殘酷樣貌有足夠的認識。
臺灣的國家人權博物館也藉由推動白色恐怖歷史教育,並在移動人權計畫中,與15個非政府組織合作策展,舉辦和當代移工、移民議題相關的倡議性展覽,「AYO! AYO! 明天應該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以倡導反歧視、追求公平等價值。
本次會議中更有非政府組織參與,如Gariwo全球正義花園(Gardens of the Righteous Worldwide)藉由建立正義花園,以樹木保存善良、正向的記憶,成為強而有力的教育途徑,防止種族滅絕與不義作為再次發生。
Take action!博物館正展開行動
當代的博物館正盡全力地與不斷變動地社會產生連結,文化機構發現一味的保持中立,將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絆腳石,而積極地展現立場、採取行動,才能夠促進公民社會的公平發展。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 【博物之島新訊】2022 ICOM布拉格大會現場報導!臺灣博物館專業展現豐沛原生之力
- 【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新定義結果出爐:走向未來的起點
- 【博物之島新訊】全球博物館教育活動的創意激盪!2022年ICOM-CECA「最佳實踐獎」案例與反思
- 【博物之島新訊】烽火之下,文化遺產何去何從?烏克蘭遺產保護與未來行動
- 【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領導的未來展望!2022ICOM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INTERCOM)年會紀實
- 【博物之島新訊】來場虛實交織的時空體驗?數位科技促進博物館建築共融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