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被遺忘的故事!異域故事館常設展為孤軍歷史發聲。(陳怡均 攝影)
作者:陳怡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異域故事館」位在桃園龍岡地區忠貞新村文化園區內,於2022年3月正式開館,由桃園市財團法人金三角文化基金會成立。故事館以「異域孤軍」為主題,共分5大常設展區,藉由場景塑造及文物展示,帶領觀眾走入泰緬孤軍奮鬥史,並從民間社群的發聲行動中,帶出戰爭反思與和平的祈願。
「異域孤軍」又稱泰北孤軍、泰緬孤軍,指的是民國38年(1949)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滯留在金三角(緬甸、寮國、泰國交界地區)的國軍部隊。展覽的第一個部分「亂」展區,藉由牆上款式各異的槍枝,以及粗糙水泥地面鑲嵌的許多子彈,營造森林游擊戰的動盪場景,搭配情報作戰使用的電報機、間諜相機,及因應中緬泰邊境地勢崎嶇、交通不便,而產生的特殊貿易商隊「馬幫」,以真實性策略呈現濃厚的戰場氛圍。
第二展區「靜」,轉而以留白讓敘事沉澱,展間中陳設一件女孩蹲在大石上哭泣的金屬雕塑,帶出在戰爭展示中較少被點出的主題——戰爭的創傷,與被犧牲的人們。在戰時,小女孩會因為較不具生產力,而在逃亡過程中被拋棄,展覽透過藝術作品間接道出戰爭的殘酷,同時指出戰爭實際上演的父權與性別宰制。
鮮艷美麗的罌粟花投影、傈僳族女性服飾、罌粟花採集及鴉片吸食用具,第三展區「迷」則透過文物展示及數位互動裝置,描繪當地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亦試圖以批判性角度述說罌粟花所象徵的經濟政治殖民,以及對毒品的反思。罌粟作為鴉片原料,是金三角地區少數民族賴以為生的重要經濟作物,馬幫會向當地少數民族收購罌粟花製成的生鴉片,並運往泰緬邊境製毒工廠,運送途中常遭打劫,為求生存,孤軍們便擔任馬幫的武裝保鑣,同時,馬幫也會協助孤軍反共、運送戰略物資,形成金三角地區的生態鏈。
罌粟花雖然支持了泰緬當地少數民族生計,其製成的毒品卻造成當地治安混亂,飽受離亂之苦,而鴉片更是近代歐美國家侵略亞洲的理由。對於孤軍及其後代,罌粟花象徵著戰爭的殘酷,命運的無奈,也提醒他們和平的可貴。
第四展區「回」透過時光隧道,將文字輔以老照片敘述孤軍奮戰與撤台的過程,留住那些為信念而戰鬥,卻逝去或未能發聲的人們。走出時光隧道,迎面的灰牆上寫著:「我是誰?」,反映身處異域、流離失所30年的軍人與眷屬,受戰爭影響的認同斷裂困境。展區尾聲,觀眾隨著落腳臺灣的孤軍來到眷村場景。孤軍自民國42(1953)年陸續分批撤退回臺,落腳在桃園龍岡忠貞新村、龍潭干城五村、南投清境農場及高雄、屏東等地,第五展區「容」一方面述說臺灣作為他們的「容身之處」,也代表了「融合」——孤軍及眷屬帶來的美食與舞蹈文化,已成為臺灣社會多元文化的一環。
有別於過往眷村園區中,聚焦再現和樂懷舊的眷村生活,異域故事館透過場景展示,再現異域孤軍的消聲歷史,期待作為創傷修復與療癒的契機;此外,異域故事館有別於政府經營館舍,當事社群為自己發聲的舉動,不失為在政府主導的文化治理中,發出屬於民間社群的聲音,拒斥被操弄國族主義的國家機器所遺忘,爭取自己來訴說、詮釋自身歷史的機會。
參考資料:
- 蔡志昇(2021)。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的成軍發展與來臺之研究。軍事史評論,28,229-265。
- 異域故事館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