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印尼獨立」為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於近期推出的特展,講述印尼脫離荷蘭300年的殖民統治、爭取獨立的那段歷史,藝術家的作品亦為展出重點,呈現藝術如何見證時代並做為另一種形式的抵抗。展覽將持續展至2022年6月5日。圖中作品:Hendra Gunawan,《Pengantin Revolusi (Bride of the Revolution)》,1957. (Jakarta, Museum Seni Rupa Dan Keramik)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本文圖像由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提供
「革命!印尼獨立」(Revolusi! Indonesia Independent)為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近期推出的特展,講述印尼脫離荷蘭300年殖民統治、爭取獨立的歷史。自2016年起,館長迪比茨(Taco Dibbits)格外重視對過去殖民史的挖掘,如去年特展「奴隸制」(Slavery)是從十名真實人物的故事中,探討荷蘭在非洲及亞洲的奴隷交易,如此具傳記式的敘述手法亦運用在「革命!印尼獨立」展中──透過那些近距離歷經過革命的人,如革命家、外交官、政治家、記者、藝術家和民眾等23名目擊者,從個人生命故事中爬梳一段黑暗而不堪的歷史。
印尼原是荷蘭所屬的東印度殖民地(Netherlands Indies)。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Dutch United East Indies Company, VOC)來經營印尼,自公司於18世紀破產後,印尼在1816年交由荷蘭政府接管。1942年,荷蘭在因不敵日軍退出印尼,二戰結束後,當地獨立運動領導者蘇卡諾(Sukarno) 在日本的默許下,於1945年8月17 日宣佈獨立,卻遭到欲「重返印尼」的荷蘭暴力鎮壓,受國際排山倒海的輿論壓力和譴責,以及財政壓力的負擔,直至1949年12月27日,荷蘭王室才正式宣布印尼「獨立」。
「革命!印尼獨立」展聚焦在1945年和1949年之間,關注革命精神和那些為印尼未來奮鬥的人們,探討民族主義、去殖民主義,以及藝術與設計如何在革命運動中發揮作用,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抵抗。展覽囊括230 件展品,包括歷史文獻和藝術作品,私人物件是領導整體敘事軸的焦點,帶領觀眾從來自不同背景、不同政治立場的目擊者眼中,回溯歷史。
展品中,一件佈滿彈孔綠色襯衫的主人是普達克(Tjokorda Rai Pudak)──他是峇里島社會主義青年組織「鬥獅」(Fighting Lion)的創立者。革命期間,當地民兵在荷蘭巡邏隊的支持下,逮捕並處決了普達克,劃下這位革命鬥士的生命休止符。印尼-荷蘭婦女珍妮·范·勒爾·德·盧斯(Jeanne van Leur-de Loos) 的故事,則是透過一襲在跳蚤市場購買的絲綢長袖洋裝來述說。盧斯在二戰期間被關押在拘留營中,印尼正式獨立後,她被迫遣返荷蘭。這件由軍事地圖碎布製成的洋裝,就如同她的人生縮影,拼湊出顛波流離的動盪時光。
「革命!印尼獨立」展由兩名荷籍、兩名印尼籍的策展人合作策劃,歷時四年籌備,致力於透過「去除大敘事」的角度,重新觀看歷史並加以反思。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10日,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Willem Alexander)到印尼進行國事訪問時,正式為當年荷蘭對獨立運動所施予的過度暴力行為道歉,並首次承認印尼官方的歷史論述:「今年的8月17日,印尼宣布主權、確立其自由和獨立國家地位已存在了75年。今天,荷蘭政府在政治和道德上都明確承認了這一點。」
印尼獨立革命至今已75年,恰好在「革命!印尼獨立」於國立博物館展出期間,此「遲來的道歉」可說是為整個印尼與荷蘭歷史翻了新的一頁。
延伸資訊:
- 「革命!印尼獨立」展覽官方網頁
- Looking Back on a Colonial Struggle, a Museum Stirs New Disputes, The New York Time
- 荷蘭國立博物館的反思性展覽, Financial Times
- 【博物之島專文】如何面對國家的傷痕記憶?荷蘭奴隸展&第三帝國設計展之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