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保護文物的時間賽跑戰!戰火下的烏克蘭博物館

Workers move the Annunciation to the Blessed Virgin of the Bohorodchany Iconostasis in the Andrey Sheptytsky National Museum as part of safety preparations in the event of an attack in the western Ukrainian city of Lviv, Friday, March 4, 2022. The doors of the museum have been closed since Russia’s war on Ukraine began on Feb. 24. (AP Photo/Bernat Armangue)

烏克蘭利沃夫國家博物館自3月初以來,就全體動員來打包文物,超過1.2萬件的藏品陸續被遷移至安全地點存放。(攝影:Bernat Armangue。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俄國自2月24日入侵烏克蘭至今,文化機構難逃戰火席捲的命運。根據4月初聯合國文化機構統計,烏國至少有 53 處歷史遺跡、宗教建築和博物館遭到破壞,包括 29 個宗教場址、16 座歷史建築、4 間博物館和4 座紀念碑。

 

其中,伊萬基夫(Ivankiv)地區的地方歷史博物館(Ivankiv Historical and Local History Museum)於戰爭初期便遭飛彈炸毀,烏克蘭國寶藝術家瑪莉亞·普里馬琴科(Maria Prymachenko)的25件重要館藏品幾乎全數燒毀,僅有10件作品倖存。普里馬琴科於1909年在博洛特尼亞出生,沒受過正式藝術教育的她卻憑著過人天賦,創作出既多彩又魔幻、富含民間傳說內容的繪畫,深受大眾的喜愛與肯定。無情戰火卻將這位藝術家在地方博物館的珍藏燒盡,這個損失不僅是對烏克蘭,更是全球文化界的重大遺憾。

瑪莉亞·普里馬琴科(Maria Prymachenko)的作品「May I Give This Ukrainian Bread to All People in This Big Wide World」(Maria Primachenko, Fair Use

 

自俄烏戰爭開打後,烏克蘭各處的博物館皆在第一時間關上大門,想盡辦法保護館內珍貴的文物藏品,包含加速地將數位藏品清單完成並存至雲端、將藏品移到未公開的安全地點。根據來自基輔、駐布達佩斯的藝術評論家康斯坦丁·阿金沙(Konstantin Akinsha)之說法,俄國入侵烏國前幾週,烏克蘭文化政策部就已發出保護和可能撤離博物館藏品的指導方針 。

然而,位於首都基輔的塔拉斯謝甫琴科國家紀念館(Taras Shevchenko National Museum)的研究員祖巴爾(Mykhailo Zubar)則無奈表示,即使有指導方針,大多數博物館仍面臨準備不足的問題,國家的疏散系統與指示文件大多已經過時,各個博物館也從未實際演練過如何疏散館藏品,有些博物館甚至連包裝材料都沒有。

烏克蘭國內各處博物館在有限的時間下,運用任何可用的材料來打包藏品,盡他們最大的可能來保護所有珍貴文物。圖為烏克蘭利沃夫國家博物館員工替文物裝箱的現場。(攝影:Bernat Armangue。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截至筆者完稿之際( 4月8日),俄國尚未侵略至烏克蘭西邊地區,具豐富文化底蘊的城市利沃夫(Lviv)因此幸獲更多的時間來保護文物。利沃夫國家博物館(Andrey Sheptytsky National Museum in Lviv)自3月初以來,就全體動員來打包文物,超過1.2萬件的藏品陸續被遷移至安全地點存放。

館內負責珍稀手稿與書籍部門的主管諾羅布斯卡(Anna Naurobska)表示,這場文物保衛戰讓他們都感到不知所措。為了與時間賽跑,館內幾乎沒有時間等待專門的包裝材料,僅能運用任何可用的材料來打包,如將古代手稿裝入平常運香蕉到超市的紙板箱,或用木材將板條箱釘在一起以存放大型文物。

清空博物館是一項艱鉅的任務,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為此工作了數週,最後一件作品——一幅與博物館同名的百年歷史肖像在3月17日被拆除,徒留光禿的牆面,吐下無盡的嘆息。

烏克蘭利沃夫國家博物館具有豐富的珍稀手稿與書籍典藏,圖為該部門主管諾羅布斯卡在3月初打包藏品的現場。(攝影:Bernat Armangue。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對烏克蘭國內的所有博物館員工來說,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文物保護任務是他們入行以來最嚴峻的挑戰。保護文化遺產人人有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幹事阿祖萊(Audrey Azoulay)在3月初的聲明中表示:「我們必須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做為過往的見證和未來和平的象徵,國際社會有義務為後代子孫保存這些遺產。」畢竟,以國家博物館的諾羅布斯卡的話來解釋:這些文化是屬於所有人的故事、生活,對每個人而言相當重要。


相關資料: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