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物時代」設計能做什麼?倫敦設計博物館預見零浪費的未來(Photo: Felix Speller)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倫敦設計博物館(the Design Museum)在2021年底聯合國氣候峰會於蘇格蘭舉辦期間,推出特展「廢物時代:設計能做什麼?」(Waste Age: What can design do?)。聚焦「設計」如何解決全球廢棄物對環境的破壞,展示了設計師如何將廢棄物轉為設計材料,重新定義時尚、建築、食品、電子產品與包裝設計,創造循環且友善環境的經濟,重建我們與廢棄物的關係。
展覽以主題「高峰廢物」(Peak Waste)開端,重點介紹大規模生產和快時尚消費,如何造成垃圾掩埋場的增長。以線性時間軸爬梳18世紀至今人類與廢棄物的關係,呈現資本主義導向的全球化社會如何使生產、消費和浪費問題愈趨複雜。觀眾不僅能從歷史爬梳與案例展示中學習,更能透過大型廢棄物追蹤器追蹤全球產生的垃圾。整間展廳交織廢棄物的過去與現在,繪出一張未來警示圖:人類並非天生浪費的生物,一次性消費文化(throwaway culture)是可以改變的生活方式。
第二主題「珍貴的廢物」(Precious Waste)針對廢棄物提出解決方案與創新思考,介紹將日常生活中的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創意。例如荷蘭設計團隊Studio Drift的作品「唯物主義」(Materialism),將真空吸塵器、鉛筆和PET塑料瓶等日常用品打回原形,回到最初還是材料的狀態,並以最低限的矩塊形狀呈現,引導人們反思如何將用過的物品回收再利用。
展廳更化身伸展台,時尚品牌Stella McCartney從漁網和工廠廢料中回收尼龍材質,製成「SU19 ECONYL®」系列服飾。另一方面,多組建築團隊選擇更為友善環境的建築材料,如蘇格蘭建築公司Kenoteq設計的「K Briq磚」,使用的碳比普通磚塊少了近90%,而挪威建築團隊Snøhetta則將廢棄漁網製成造型時尚的椅子。所有案例皆致力回收廢棄物、減少碳排放,試圖尋找新的再利用價值。
「後廢物」(Post Waste)是展覽的最終章,展示了新的循環生產方式,聚焦在「種植」而非「提取」材料。設計師深入了解材料特性並發揮想像力,將椰子、藻類、玉米殼或真菌菌絲等天然材料製成服飾、家具,甚至建築的一部分。例如墨西哥裔設計師費爾南多・拉波塞(Fernando Laposse)使用龍舌蘭的葉片纖維設計長椅、倫敦設計團隊Blast Studio使用廢棄物和真菌菌絲體製成3D打印柱,建造出零廢棄物的環境友善建築。
此外,製作一檔展覽所需耗費的資源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許多博物館開始將「永續精神」列為展覽製作的指標。本檔展覽以黏土、沙子和稻草製成的土坯展牆便是一大特色,顯示策展團隊在展場設計上加入環保觀念,使用自然再生材料來貫徹永續性精神,並帶領觀眾預見一個理想的未來:沒有浪費的生活、資源更加豐富且能永續發展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