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一起來美術館跳舞吧!如何活用肢體讓逛美術館不無聊?

國美館「腦洞一起開—不無聊工作坊」安排學員藉由舞蹈傳達自身與雕塑作品的關係。(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作者:劉昕昀(國立臺灣美術館教育推廣組)

2021年國立臺灣美術館策劃了以成人觀眾為目標的特別活動「腦洞一起開—不無聊工作坊」,邀請跨領域夥伴以美術館資源規劃活動,讓家長與教育工作者在獲得資源的同時,也能發揮創意,為兒童創造獨特的美術館經驗。本文以11月工作坊「用肢體讓美術館不無聊」分享活動內涵與方法。

 

除了手部操作技術,重新找回身與心的副語言

筆者過去曾擔任國小美術科任老師,長期觀察下發現,臺灣的美感教育側重手部技巧操作與表現技法,學生與家長都預期能從美術課獲得一件「作品」,這樣的預期心理也間接導致藝術創作的方法趨於單一,勞作幾乎等同美術課的代名詞,喪失藝術領域的多元素養與想像。

本次工作坊試圖用肢體打破創作的刻板框架,讓美術館資源運用從繪畫、勞作等手部操作技術轉換為肢體語言。表演者將創作理念轉化成審美意象,增加多元的詮釋方法,讓肢體、舞蹈與表演變成有趣且新奇的美術館體驗,培養兒童具備更豐富的美感素養。

工作坊邀請獲頒第19屆台新藝術年度大獎的藝術家葉名樺擔任講師。葉名樺為台灣獨立女性舞者,擁有豐富的編舞與展演經驗,近年更在美術館與編舞之間探索,以各種形式的藝術表現來體驗與詮釋美術館。

身體認識身體單元,通過芭蕾的基礎訓練,集中精神、控制肢體,熟練以肢體形塑美的表現方式。(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舞蹈的表現源自內心世界,探索自己的「為什麼」

肢體語言是使用身體交流的副語言,是透過韻律動作來溝通生活體驗與內心情感的一種方法。探索「為什麼而跳」是舞蹈的本質,舞者將主觀思維轉換成肢體舞蹈,形成新的藝術符號再傳達給觀眾,進而產生情感共鳴。

整套工作坊分為4個層次:身體與材料的運用、身體認識身體、身體認識身體之外、身體與作品。逐步抽絲剝繭舞者的內心,觸發過去的情感經驗,開啟身體各部位的感知能力,最後與國美館戶外雕塑作品共舞,賦予藝術品新的詮釋。

身體與材料的運用單元,以質地柔軟的油土作為媒材,逐步熟悉肌肉在各種情況下的運用。(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以身體與材料的運用課程為例,油土是訓練肌肉感知能力的合適媒介,可以由小至大、從自身到道具,使兒童逐步熟悉肌肉在各種情況下的運用。首先,使用指尖、指關節等小肌肉感受油土質地,再以手臂、手軸等較少用於捏土的部位接觸油土,接續以雙腳、膝蓋等其他身軀觸碰油土,也可以再加入鑰匙、手機等「異物」,活用並開啟身體各部位的感知能力。

身體認識身體單元,加強肢體的技術操作,以冥想、瑜珈作為肢體暖身的前奏。身體肌肉的放鬆加成腦袋的放空,讓思緒與心靈沉澱。(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形與色之外,衷於以「人」為本的藝術詮釋

各階段課程,除了身體認知、掌握操作的學習,過程中更不斷穿插回饋、分享、討論,鼓勵與尊重學員大量的發表,讓創作者透過身體、資源與自身這三個層次,建構以「人」為本質的藝術詮釋。最終,學員藉由舞蹈傳達自身與國美館戶外雕塑作品的關係,回應「為什麼而跳」此本質問題,更在成果發表後訪問欣賞演出的親友,提供更多「人」的見解。

舞蹈表演也廣邀親友欣賞,達成表演藝術對觀眾演出的目的。(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我們期待肢體工作坊在技術、形式的學習之外,更能啟發心靈思想,創造更多學習方法。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家長、學校教師、教育人員加入不無聊工作坊,使用美術館的創意資源與知識,思考如何讓學習的掌控權回歸自身,共同為孩子打造充滿創造力與包容性的友善場域。

 

致謝:

在此感謝名樺、和儒對工作坊用心規劃,國美館惇蕙、淵仁活動協助,以及提供文章建議的專業學者。


資訊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