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嘉義漫慢遊!「記憶 阿里山」、「百年鳴森」特展交織山林與鐵道之歌

嘉義漫慢遊!臺灣設計展「記憶 阿里山」、「百年鳴森」兩檔特展延長至今年底。(築點設計 授權)

作者:郭冠廷(文化部博物之島專欄執行編輯)

從火雞肉飯到阿里山、文化夜市到舊監獄,什麼是我們記憶中的嘉義?2021年臺灣設計展「家意・以城為家City as Home」經由跨越嘉義市區的集體盛典,邀請大家漫遊其間、一起回「家」。位於嘉義製材所內的兩檔特展「記憶 阿里山」、「百年鳴森」特別延長展期至2022年12月31日,透過呈現阿里山林業與鐵道歷史的故事,連結百年來人類、自然森林與鐵道的互動歷史。

自2020年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與嘉義林區管理處合作,啟動三階段「阿里山軸帶重塑」系列計畫,最終目標在2023年讓林鐵全線通車,落實阿里山軸線全線品牌營運與管理。上述兩檔特展作為第一階段計畫,宛如走入阿里山之前的導讀,有助於大眾更了解並記憶我們的森林。

 

感官吟唱 林木的悠揚詩歌

步入「記憶 阿里山」展間,鼻尖瞬間盈溢特製複方精油的林木芬芳,舉目所及是流轉熒熒光輝的高大立柱,透過鏡面反射彷彿走入無盡深山,靄靄薄霧、林木伴身。耳中不時傳來「阿里山聲音地景」互動裝置的火車、鳥鵲、登山客和原住民聲響,交織出屬於阿里山的動人音韻。

嘉義製材所昔日號稱「東洋第一」,是日治時期佔地最大的官營木材產業園區,肩負將木頭加工為「木材」的重任。動力室是製材所的核心區域,目前展出「記憶 阿里山」特展。(築點設計 授權)

 

由築點設計師鍾秉宏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黃貞燕所長共同策展,「記憶 阿里山」透過象徵40棵樹的展板設置,為大眾「導讀」阿里山。阿里山山脈的海拔高度介於300到2600公尺之間,涵蓋豐富多樣的地景、氣候及物種生態,千百年來檜木、扁柏等林木在此紮根生長,造就日治時期至60年代林業的蓬勃發展。本展從地理學訴說阿里山的獨特自然生態,進而延伸科學研究和林業、鐵路發展史,強調當代阿里山更需注重環境保育和人文記憶的梳理,結合近年回「嘉/家」的新世代,為山林與鐵路注入豐沛活力。

 

細膩而堅實 林鐵的百年鳴響

2019年,「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成為全臺第一個重要文化景觀,見證19世紀末登山鐵道技術發展的里程碑,「記憶 阿里山」透過動力小火車模型,呈現阿里山林鐵精湛的工業設計,如180度U字大彎、螺旋爬坡,以及經典的Z字迴旋。觀眾還能自選一條鐵道路線,憑虛擬車票進行環景搭乘體驗,「一站一故事」探訪與阿里山相遇的記憶。

動力小火車模型展現阿里山林鐵如何克服複雜地形,翻山越嶺。(田偲妤 攝影)
「一站一故事」展區,觀眾可自選一條鐵道路線,利用虛擬車票體驗搭乘,感受火車運行的晃動與聲景。(郭冠廷 攝影)

想知道阿里山小火車怎麼克服複雜地形、翻山越嶺嗎?從林業運輸到觀光服務,行駛至今的小火車還經歷什麼轉變?同樣位於嘉義製材所的特展「百年鳴森」由《鐵道情報》雜誌總編輯古庭維策展,延續「記憶 阿里山」對自然、鐵路與文化精神的探討,更進一步挖掘林鐵的列車機械原理和細膩職人精神。展覽利用問答形式,企圖吸引觀眾好奇心,現場同時駐有導覽員進行解說,透過手動的車輪輪軸模型呈現林鐵如何轉彎,有助於民眾消化門檻較高的鐵路技術知識。

導覽員透過手動的車輪輪軸模型,呈現林鐵機械巧思。(郭冠廷 攝影)

 

陽光灑落,閃閃發光的林業鐵軌凝聚了阿里山森林與鐵路的歷史,從「記憶 阿里山」、「百年鳴森」兩檔特展出發,大眾可以帶著嶄新的心靈與感官,伴隨小火車漫遊阿里山。

正準備從阿里山車站前往沼平站的小火車。阿里山林業鐵路目前分為本線(嘉義-十字路)、支線(祝山線、神木線、沼平線)。(田偲妤 攝影)

參考資訊: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