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一次飽覽克林姆名作!Google藝術與文化推出克林姆線上展

912

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1908至1909年作品〈吻(Kiss)〉(Credit: © Belvedere, Vienna)

作者:

蔡亞倫(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測量及空間資訊組助理教授/德國太空總署遙感探測中心博士)

程元(文化內容策進院文化金融處專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 1862-1918)曾說過:「任何想要了解我的人,都應該透過閱讀我的畫作,來理解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我所追尋的是什麼。」時光荏苒,〈吻〉上的金箔依舊閃耀,而克林姆的畫作與聲名早已廣為世人熟知,可惜其部分作品因戰亂而顛沛流離、甚至亡佚。但也正因克林姆的名氣,使得其畫作獲得全球各大洲超過20間博物館典藏。

維也納Belvedere博物館,是典藏克林姆畫作的重要博物館,名作〈吻〉即典藏於此。(Photo: Lukas Schaller / Belvedere, Vienna)

 

現實生活中要看到克林姆所有的畫作並不容易,幸得Google藝術與文化(Google Arts & Culture)於2021年10月推出《克林姆VS.克林姆:一個矛盾的男人》(Klimt vs. Klimt–The Man of Contradictions)線上展覽,讓此夢想得以成真。該展聯合全球學者專家、文物修復師及博物館研究員,協力透過AR擴增實境技術,整合34間博物館與藝文機構授權的數位畫作,在線上打造了6個故事展廳,包含:你所知道的克林姆、畫作的建構、早期與晚年、奧地利及日本、地景與肖像、學院畫作。展覽還蒐羅了120則克林姆的故事,佐以數百件草稿與書信等珍貴文本,呈現克林姆傳奇又神祕的一生。

線上虛擬展間實際瀏覽畫面,貼心為每幅作品標註名稱、年代、典藏博物館等資訊,期許粉絲們未來能親自造訪博物館,一睹原作風采。(Credit: Google Arts & Culture)

 

觀眾可藉由滑鼠與方向鍵,自由輕巧地在各個展間穿梭、端詳喜歡的作品。以「學院畫作」故事展廳為例,Google設計的互動式卷軸網頁瀏覽模式,讓觀者的視角得以精準地在一幅畫中隨著旁白挪移,觀賞畫中不同的角度與細節,進而了解克林姆的學院畫故事與歷史背景。

線上展覽中針對《吻》的解說,網頁佐以相關的文本與說明,讓觀眾了解畫作的不同區塊中,蘊藏著何種獨特故事及繪畫技巧。(Credit: Google Arts & Culture)

 

其中有三幅重要學院畫作在二戰中因火災而燒毀,Google藝術與文化實驗室與維也納Belvedere博物館合作,應用AI技術分析僅存的黑白照片、畫作報導字句,再比對克林姆其他畫作的用色,為黑白照片逐步上色,最終再現畫作風采。

 

線上展覽補足實體展覽無法精準引導觀眾視線的限制,也能為授權畫作參展的博物館帶來實際的利多。例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可向全球觀眾大方展示其藏品的豐富度;而較為不知名、資源較少的博物館,則可藉此跨國線上展覽與其他博物館品牌結盟,進而累積知名度,帶動博物館實際的門票收入。

本次線上展覽展出眾多文本及畫作,未來或可整合Google Earth、Google Map,甚至結合網路地理資訊系統(Web GIS),透過點線面在地圖上的呈現,讓觀眾了解克林姆一生曾逗留過的城市,如何連帶影響不同時期畫風的轉變。此外,透過Web GIS的動態地圖(dynamic map)功能,還能了解克林姆的畫作怎麼從奧地利流轉至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有利文資保存與流通研究。期望未來能看到Google藝術與文化更多高科技、貼近人性的展示設計。


資訊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