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找教材找破頭了嗎?全台博物館支援前線!居家學習資源大集合

作者:田偲妤

全臺自5月中旬發布三級警戒將近兩個月後,終於在7月13日迎來博物館的重新開放,但在疫情尚未平歇之際,注重五感體驗與肢體互動的兒童展區多未開放。為了讓兒童在居家學習期間有豐富的線上教材,減輕家長與老師的教育負擔,全臺各大博物館與美術館聯合推出「支援前線—宅家藝起來」平台,集結各館的線上學習資源。平台更依照教材類型與兒童年齡分類,方便家長為孩子選擇適合的教材。以下精選介紹平台內精彩的內容:

網站還針對家長可參與程度,將線上教材細分為:親子3-6歲、自學6-12歲、親子6-12歲。(來源:「支援前線—宅家藝起來」平台)

 

玩玩看!博物館典藏,培養你的觀察與創造力

許多線上學習資源著重激發兒童的觀察與創造力,並藉此傳遞豐富的文物知識。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出「好博學視力測驗」活動,每月在臉書上出題,並於留言區解答、提供關鍵展品簡介,6月的主角是「博物臺灣」自然展區的蕨類,這種古老的植物因應不同的生長環境,演化出多變的型態,值得孩子仔細觀察比較。國立臺灣美術館則推出「認識蕭如松─典藏精品著色線上活動」,提供一式六圖的著色卡供民眾下載,圖樣去除顏色、只留物件造型與黑線,可讓兒童觀察蕭如松畫作特色後,創造屬於自己的抽象靜物畫。

 

聽聽看!線上聽故事,趣味與知性兼容的溫馨時光

防疫期間,重新開放的博物館不得不取消深受小朋友喜愛的說故事活動,轉而推出數位繪本、Podcast或線上說故事影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推出多本數位繪本,包含《珊瑚很有事》《海島少年2—蘭嶼悄悄話》《好多艘造船廠》。孩子只需動動手指點擊畫面,就能聽到人聲朗讀故事、看到可愛的動畫、從中跳出許多海洋生態與人文知識介紹。習慣到博物館聽故事的小朋友應該很懷念活潑親切的導覽員們,高雄市立美術館聽到孩子的心聲,邀請胖叔叔和大魚姊姊錄製「故事•繪畫 開開門―線上說故事」影片。每集介紹一幅經典畫作、說一則繪本故事,搭配歌曲與肢體律動,陪伴大小朋友度過趣味與知性兼容的溫馨時光。

 

動手做!圖文任揮灑,記錄你的防疫生活點滴

防疫居家學習期間,在孩子的一生中將是難忘的回憶,可以鼓勵孩子觀察並記錄日常生活的變化,從平凡中發現不凡,有助孩子的身心成長。臺北市立美術館正展出塩田千春個展,特別公布該展的兒童教育推廣教案「靈魂是什麼顏色?」。活動發想自作品〈關於靈魂〉(2019),邀請孩子思考靈魂是什麼?靈魂長什麼樣子?可以感覺到別人的靈魂嗎?等問題,接著請親子互相將身體輪廓描繪在紙上,依據對彼此的感受在身體不同部位塗上色彩。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則與中研院資訊所、拾穗者文化合作,架設「COVID-19圖片蒐集網」,邀請民眾上傳與疫情相關的圖文,記錄屬於常民的新冠疫情歷史記憶。有小學生將此網站當成線上日記,分享居家學習期間的觀察與心聲。

 

自去年疫情爆發以來,臺灣的博物館發展出難得的線上串連模式,例如去年4月多間博物館小編與吉祥物大跳洗手舞,近日則共同發起「#713宅宅日」活動,提供有趣的線上資源陪伴居家防疫的民眾,並以hashtag串連各館。雖然新冠疫情導致實體活動幾乎全面停擺,卻也不失是個轉變的契機,讓國內博物館思索常態性發展線上學習資源的可能性,也能讓權力盤點、典藏活化與開放資源的專業發展獲得重視。此外,目前的學習資源多為博物館單方面提供,較難得知民眾的使用心得,也難以持續發展,如何讓民眾願意主動回饋創意?有賴博物館在活動設計上納入民眾參與機制,打造一處數位時代下屬於眾人的表現舞台。


參考資料: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