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塔內歷史悠久的白塔是監禁犯人的主要場所(來源:longplay @Flickr)
作者:郭惟萱(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班)
近年來博物館行動主義的興起,讓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開始意識到回應社會議題的重要性,而展示困難歷史便是其中一個重要面向。英國倫敦塔(Tower of London)在2013年進行的展示更新研究案,便以「囚徒、懲罰與酷刑」(Prisoners, Punishment and Torture)歷史為主題,結合跨領域的研究團隊與方法,提出一套倫理性的新敘事框架。
倫敦塔位於泰晤士河畔,現為歷史皇家宮殿(Historical Royal Palaces)所管轄,曾作為防禦堡壘、皇家監獄、皇家宮殿與皇家動物園之用。因其歷史之悠久與複雜,難免造成展覽敘事上有混亂、不連貫的情形。另外,2012年萊斯特大學博物館與藝廊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re of Museums and Galleries)針對倫敦塔的觀眾研究更顯示,觀眾認為有關「囚徒、懲罰與酷刑」的展示可以更好,希望能在展示中看到更多的故事內容。於是,萊斯特團隊展開為期4個月的研究,試圖對倫敦塔內監禁的歷史提出嶄新的詮釋方式。
研究結果發現,博物館在展示時應營造安全又真實的場景,讓觀眾主動去認識歷史、產生連結。此外,在展示監禁、懲罰等相關歷史時,博物館也容易過於強調囚犯遭受的痛苦與折磨,而忽略了他們作為人的整體生命歷程。
基於上述發現,研究團隊歸納出倫理性的敘事框架重點:
- 開放多元選擇,而非強迫性。
- 真實刻畫人物與場所,而非強化刻板印象。
- 呈現來龍去脈,而非抽離脈絡。
- 讓觀眾易懂、易感,顯示人的複雜性,而非過度簡化。
- 使人從共通經驗中得到啟發,而非只關注其中的痛苦。
- 有清晰的敘事觀點及架構,而非充斥過度瑣碎及非必要內容。
- 嚴正強調酷刑的不正義,而非只暗示其不應當。
倫敦塔就此著手進行一系列全新嘗試,包括以漫畫或戲劇形式重新詮釋歷史上著名的囚犯故事,調整展場音效與燈光、加入生動插圖等,同時強化展示場域與故事的連結,加強歷史故事的真實性與敘事深度。例如以15世紀末兩位小王子愛德華五世及理查失蹤懸案製作「塔中的王子」故事,即是在王子們遭軟禁的血腥塔(Bloody Tower)展出。館方運用動漫風格短片及還原場景的手法,讓觀眾得以身歷其境並抽絲剝繭此歷史懸案。
(皇家歷史宮殿官方YouTube頻道製作「塔中的王子」真人短片)
此外,亦設計以酷刑為主題的新常設展《塔中的煎熬》(Torture at the Tower),在獨立空間展出,讓觀眾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參觀。這樣的展示方式更具倫理關懷,也使觀者更容易產生知識與情感的連結。因應多種敘事線交錯的問題,則設計多元參觀路線指南,每條路線均列出與主題相關的參觀點,引導觀眾自由穿梭於多個敘事線之間而不致混亂。前述酷刑主題展便是其中一條重點路線,另有軍事機械操作體驗(Armoury in Action)、皇冠與珠寶展示(See the Crown Jewels)及散落在堡壘各處的皇家野獸(Royal Beasts)塑像展示等。
倫敦塔展示更新案運用跨領域的研究方法,探索困難歷史的嶄新詮釋方式,改用合乎倫理的敘事與再現手法呈現囚犯、懲罰與酷刑的歷史,將故事訴說得更為真實動人,可作為國內展示困難歷史的歷史遺跡或創傷紀念博物館的借鏡。
參考資料: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