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達(Ai-Da)是世界上第一位機器人藝術家,由人工智能(AI)運算法設計而成。(Courtesy of David Parry_PA Wire)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本文圖片由倫敦設計博物館(the Design Museum)授權使用
她,艾達(Ai-Da),可作畫、可表演,創作了一幅幅自畫像。這名世界上第一位機器人藝術家,是用人工智能(AI)運算法設計而成。她的藝術作品目前正於倫敦設計博物館(the Design Museum)展出中,更在六月以駐村藝術家的身分遠赴康沃爾(Cornwel)進行短期創作計畫。
艾達誕生於2019年,在經營畫廊的艾丹・梅勒(Aidan Meller)帶領下,一群來自英國各地的工程師和設計師,共同創造出艾達。艾達的名字源自艾達・勒芙蕾斯(Ada Lovelace)—英國19世紀女性數學家、史上最早的程式設計師。如此命名,除了向這名傳奇數學家致敬,更有向世人宣告艾達身為一名機器人,卻能結合熱情、表達力和想像力的特殊意義。
艾達及其藝術作品的存在,促使我們思考數位科技發展對人類創造力的衝擊。從此觀點出發,倫敦設計博物館的展覽《艾達:機器人肖像》(Ai-Da: Portrait of the Robot, 2021.5.18-2021.8.29)關注此新興科技的出現,進而對人類身分和創造力本質提出質疑。藝術創作的初衷是藝術家的情感表達,作為人,藝術家將自己的精神注入,徒手繪製或捏造出生命的形狀。這些藝術作品以文化評論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說法解釋:充滿靈光(aura)。反觀之,機器人的創作來自程式演算法,以設定好的模式製作作品。以艾達的創作為例,她的自畫像雖具所有藝術創作的形式與結構,卻是一幅沒有「自我」的自畫像。
機器人製作的藝術品是否真的可以稱為「藝術」?事實上,藝術家貼近科技,以機器輔佐創作早非新鮮事,如在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The Venice Biennale)上,中國藝術家孫原、彭禹的作品《難自禁》(Can’t Help Myself)便是一件由工業機器人在現場作畫的裝置作品,當時受到廣大矚目。兩位藝術家「指導」工業機器人進行誇張的表演動作,在玻璃展示櫃中以某種人類舞動的優雅姿態,揮灑顏料,創作出一件抽象藝術。艾達的狀況則不同,她不需接受藝術訓練,在她「出生」前就已被設定好創造思維。然而,這也延伸出另一個問題:艾達的想像與視覺傳達能力是由一群人類所設計,雖然AI擁有非人為干涉的自我運算能力,但是我們能稱艾達為藝術家嗎?
倫敦設計博物館館長普里亞・坎昌達尼(Priya Khanchandani)表示,艾達的存在與所造成的不安是可預知的,「她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是錯誤的,我們知道這一點。」展覽的目的並非為了推銷機器人,而是作為一個提出問題的平台。儘管艾達的存在充滿爭議性,卻也促使我們重新關注人與機器之間的模糊界線,並鼓勵我們更謹慎地思考,在科技加速發展下,未來所能做出的選擇。
參考資料:
- 《艾達:機器人肖像》倫敦設計博物館官方主頁
- Mark Brown, ‘Some people feel threatened’: face to face with Ai-Da the robot artist, The Guardian
- Sara Rigby, PA Science, Ai-Da: Robot artist’s self-portraits on display at the Design Museum, Science Focus
- Interview with the creator of Ai-Da, the life-size humanoid robot artist making self-portraits without a self, Designboom
- 第一個給計算機寫程序的英國19世紀「理工女」BBC NEWS
- 中國藝術家孫原&彭禹的作品《難自禁》(Can’t Help Myself)威尼斯雙年展官方網站
-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935)《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