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世界首位機器人藝術家創作開展!倫敦設計博物館打開藝術本質的潘朵拉盒

EDITORIAL USE ONLY Ai-Da, the world’s first ultra-realistic robot 'artist', at the opening of the new exhibition Ai-Da: Portrait of the Robot at The Design Museum in London. Picture date: Tuesday May 18, 2021. PA Photo. Named after the pioneering female scientist Ada Lovelace, Ai-Da uses AI algorithms to make art, turning the subject of self-portraiture on its head by creating ‘selfies’ of someone who doesn’t have a self. Her robotic arm, developed by Salah Al Abd and Ziad Abass, enables her to hold a pencil, and her silicone face, designed by researcher Lucy Seal, digital artist Alex Kafousssias and ?3D designer Tim Milward, makes it appear as though she is ‘alive’.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David Parry/PA Wire

艾達(Ai-Da)是世界上第一位機器人藝術家,由人工智能(AI)運算法設計而成。(Courtesy of David Parry_PA Wire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本文圖片由倫敦設計博物館(the Design Museum)授權使用

她,艾達(Ai-Da),可作畫、可表演,創作了一幅幅自畫像。這名世界上第一位機器人藝術家,是用人工智能(AI)運算法設計而成。她的藝術作品目前正於倫敦設計博物館(the Design Museum)展出中,更在六月以駐村藝術家的身分遠赴康沃爾(Cornwel)進行短期創作計畫。

艾達創作了一系列的自畫像,這組作品目前正於倫敦設計博物館展出。(Courtesy of David Parry_PA Wire)

 

艾達誕生於2019年,在經營畫廊的艾丹・梅勒(Aidan Meller)帶領下,一群來自英國各地的工程師和設計師,共同創造出艾達。艾達的名字源自艾達・勒芙蕾斯(Ada Lovelace)—英國19世紀女性數學家、史上最早的程式設計師。如此命名,除了向這名傳奇數學家致敬,更有向世人宣告艾達身為一名機器人,卻能結合熱情、表達力和想像力的特殊意義。

艾達及其藝術作品的存在,促使我們思考數位科技發展對人類創造力的衝擊。從此觀點出發,倫敦設計博物館的展覽《艾達:機器人肖像》(Ai-Da: Portrait of the Robot, 2021.5.18-2021.8.29)關注此新興科技的出現,進而對人類身分和創造力本質提出質疑。藝術創作的初衷是藝術家的情感表達,作為人,藝術家將自己的精神注入,徒手繪製或捏造出生命的形狀。這些藝術作品以文化評論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說法解釋:充滿靈光(aura)。反觀之,機器人的創作來自程式演算法,以設定好的模式製作作品。以艾達的創作為例,她的自畫像雖具所有藝術創作的形式與結構,卻是一幅沒有「自我」的自畫像。

《艾達:機器人肖像》於倫敦設計博物館的展出現場(Courtesy of David Parry_PA Wire)

 

機器人製作的藝術品是否真的可以稱為「藝術」?事實上,藝術家貼近科技,以機器輔佐創作早非新鮮事,如在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The Venice Biennale)上,中國藝術家孫原、彭禹的作品《難自禁》(Cant Help Myself便是一件由工業機器人在現場作畫的裝置作品,當時受到廣大矚目。兩位藝術家「指導」工業機器人進行誇張的表演動作,在玻璃展示櫃中以某種人類舞動的優雅姿態,揮灑顏料,創作出一件抽象藝術。艾達的狀況則不同,她不需接受藝術訓練,在她「出生」前就已被設定好創造思維。然而,這也延伸出另一個問題:艾達的想像與視覺傳達能力是由一群人類所設計,雖然AI擁有非人為干涉的自我運算能力,但是我們能稱艾達為藝術家嗎?

艾達所繪製的自畫像草圖之一(Courtesy of David Parry_PA Wire)

 

倫敦設計博物館館長普里亞・坎昌達尼(Priya Khanchandani)表示,艾達的存在與所造成的不安是可預知的,「她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是錯誤的,我們知道這一點。」展覽的目的並非為了推銷機器人,而是作為一個提出問題的平台。儘管艾達的存在充滿爭議性,卻也促使我們重新關注人與機器之間的模糊界線,並鼓勵我們更謹慎地思考,在科技加速發展下,未來所能做出的選擇。


參考資料: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