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希望每次我或我的兄弟出門時,我都要熱淚盈眶,擔心生命是否有危險,只因為我們做和大家一樣的事。(Photo credit: John Noltner,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aken at 38th and Chicago on 5/29/2020)
作者: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博物館向來被視為保存與記錄過去的機構,而隨著當代社會快速變遷與需求,學界開始呼籲博物館應該採取行動主義,並打破不沾鍋的中立形象,積極回應並連結當代議題。對於違反人權、引發種族衝突的重大社會事件,博物館要如何回應並表達支持人權的立場?佛羅里達大屠殺紀念資源與教育中心(the Holocaust Memorial Resource and Education Center)近期的特展,給了我們一個示範。
2020年11月,佛羅里達大屠殺紀念資源與教育中心舉辦「連根拔除偏見:改變的容顏」展(Uprooting Prejudice: Faces of Change),透過展出一系列攝影作品,快速回應2020年5月25日於美國發生的黑人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被警察暴力致死事件。根據中心網頁,該館希望呈現種族仇恨事件後人們所表達的各種情感,包括痛苦、沮喪及尊敬等,並邀請觀眾一起來思考如何終止種族歧視。
展覽以攝影師John Noltner拍攝的系列人像攝影為主題,為事件發生不久後,Noltner到事發地點附近架設簡易的攝影棚,拍攝45位上街頭遊行的民眾(包含多位非裔人士),並詢問:「你想說什麼?」根據報導,展覽呈現一位黑人女性的照片,說道:「我不希望每次我或我的兄弟出門時,我都要熱淚盈眶,擔心生命是否有危險,只因為我們做和大家一樣的事」。另外,也展出一張黑人女孩流下淚水的照片,並搭配文字訴說她最真切的心聲:「我會不會是下一個?」
這個快速回應社會事件的展覽引發了媒體的關注,但也遭致批評,如Rebel News的Ezra Levant就批評道:「將佛洛伊德加到大屠殺博物館?這是扭曲及瑣碎化大屠殺及其600萬的猶太受難者,並且荒誕地意指美國警察為納粹」。然而,攝影師John Noltner表示:「世界很複雜,而歷史的傷口非常深邃。在充斥各種修辭的今日,我們遺忘了聆聽,我希望透過這些面孔與故事,能讓觀眾對世界有新的理解方法,挑戰既有的成見並從每個人身上看到人性。」
資訊來源:
- 佛羅里達大屠殺紀念資源與教育中心官網。Faces of Change | Holocaust Memorial Resource & Education Center of Florida
- Klein, Joshua,2020年11月20日新聞報導。Backlash as Holocaust Museum Features George Floyd Exhibit
-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