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疫情蒐藏熱延燒全球!紐約COVID-19當代蒐藏行動之挑戰

紐約歷史協會「徵尋希望—隔離下的紐約市」戶外展覽(Photo credit: Phillip Van Nostrand)

作者:謝孟容(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COVID-19全球風暴已蔓延一年多,博物館除了面臨閉館危機和轉型,紐約市的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也開始呼籲各單位保存疫情相關紀錄。事實上,這類回應社會事件的當代蒐藏行動,美國各大博物館已有十分豐富的經驗,但不同於過往,疫情產生的紀錄是全球性大範圍、多數發生在網路上,且長時間產生的巨量資料。

專文〈COVID-19檔案管理員為明日的歷史學家保留了什麼?〉中提到,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疫情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同一天,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立即啟動全球疫情檔案網站,當時連COVID-19此名稱都還沒出現。目前為止,該網站保存了全球政府和非政府組織、記者、醫療工作者、科學家等數千個網站和社群媒體貼文。

然而,面對如此龐大的資訊量,應該如何消化並分類?此外,許多蒐集行動也困難重重。首先,政府和醫療人員正忙於對抗疫情,難以騰出時間和人力協助資料蒐集,更遑論躺在病房中的病患。縱使博物館有專門人力蒐集資料,但要實際進入「紅色區域(高機率感染區)」是非常危險的事情,甚至造成醫療人員的負擔。

為了因應上述問題,紐約博物館協會(Museum Association of New York)在2021年3月25日舉辦了一場線上圓桌論壇,邀請紐約檔案館(New York State Archives)、紐約公共歷史學家協會(Association of Public Historians of New York State)、紐約歷史協會(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朔姆堡黑人文化研究中心(Schomburg Center for Research in Black Culture)、紐約州檔案館(New York State Archives)各組織負責COVID-19蒐藏業務的代表人員出席,交流各自面臨的挑戰、蒐集範疇和規則。

紐約檔案館蒐集政府單位因應疫情的資料,如會議記錄、法律文件、新聞稿、行政政策、疾病記錄、勞資關係文件等,反映政府面對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措施與立場。

紐約公共歷史學家協會則提供內部員工和志工如何進行蒐集的建議與說明,而其關注的是社區中的個人故事。該協會在人力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製作了Google表單供歷史學家填寫,並透過PixStori網站邀請民眾上傳照片和口述故事。

紐約歷史協會在無法對外開放期間,舉辦了一場戶外展覽「徵尋希望—隔離下的紐約市」(Hope Wanted: New York City Under Quarantine),呈現疫情下的紐約城市影像,包含空蕩蕩的街道、不幸染疫的患者、遭受隔離的人們等,並附上多段市民的口述故事。

紐約歷史協會在博物館無法對外開放時期,舉辦了一場「徵尋希望—隔離下的紐約市」戶外展覽,在做足防疫工作下,人們仍可安全地觀展。(Photo credit: Phillip Van Nostrand)

 

朔姆堡黑人文化研究中心專門進行黑人文化數位典藏,蒐集各個網站和社群平台上的電子報、傳單等資料,從中了解非裔社區獲得疫情資訊的管道,以及面對疫情時社區居民的生活動態等資訊,藉此平衡研究白人以外、專屬非裔族群的疫情資訊。

紐約各組織看似早已準備好採取蒐藏行動,實際行動時仍遭遇不少困難,例如:員工的數位蒐集能力不夠熟練、大量蒐集後的篩選機制、因偏見而忽視某一特定族群、典藏資料庫容量不足等。綜合線上論壇中紐約各組織的建議:確認組織或機構想蒐集的範圍,擁有足夠長期應戰的資源,野心不要太大,隨時做好因應未來的萬全準備!


資訊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