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親子探索博物館的另類選擇!英國V&A博物館「學習背包」設計指南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探索背包提供數位互動內容,讓觀眾在平板上描繪觀察到的植物。(照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作者:謝文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學習背包在歐美各大博物館相當普遍,主要提供親子觀眾借用,透過背包中的教材引導觀眾探索博物館。由於沒有時間及地點限制,觀眾可依照興趣和步調自由參觀,也能在過程中一起觀察、討論,豐富親子共學體驗。

兒童在博物館的學習體驗越來越受到重視,專門為兒童設計的展覽及教育活動也隨之增加。(Image by anjanettew from Flickr

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簡稱V&A博物館)自1990年代開始發展學習背包,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經驗,館方不藏私地將設計流程寫成一篇指南〈為博物館親子觀眾設計學習背包〉,以下是指南中的八項建議:

第一步:為什麼要發展學習背包?

確立目標並思考如何達成目標。例如:目標觀眾是誰?想介紹什麼主題和展品?所選的主題及展品是否適合目標觀眾?

第二步:估算發展學習背包的預算

從初期的規劃設計、背包製作(包含背包本身和教材,如地圖、手冊、複製文物等),到後續維護(如清潔、借用管理、汰換等)。此外,當今受疫情影響,應更謹慎維護衛生安全,因此背包的消毒工作也應納入預算考量。

第三步:選擇主題

主題和內容的選定取決於目標觀眾及展品特色。調查哪些展品最受歡迎?將展品包裝成有主題性/故事性的任務,並幫學習背包取個吸引人的名字,像是「探險家」、「偵探」等,除了有助觀眾了解背包內容,更可以創造參觀情境。

第四步:發展內容

選定目標觀眾、主題及展品後,即可開始發展內容。內容必須與展品有所連結、有趣且容易參與。此外,活動應有多樣的形式,以符合不同學習風格需求。常見的活動類型有:聽/說故事、文物觸摸、拼圖、觀察遊戲等。

第五步:設計

擬定活動內容後,接著需選擇呈現方式。背包及教材的外觀樣式、材質,除了美觀之外,也應考量耐用度、識別度等。另外,在背包裡放一張使用指引,介紹學習目標、參觀路線、活動內容(幾個關卡、哪些教材、建議活動時間)等,可讓使用者一目瞭然。

第六步:制定租借方式

制定借用規則,確保借還背包時清點內容物。為了避免背包未歸還的情形,可以抵押證件或押金。另外,在歸還時可以請觀眾填寫問卷,調查使用情形,供後續評量使用。

第七步:行銷推廣

除了透過各種媒體宣傳,也可以考慮策劃「蒐集徽章」活動,每完成一個學習背包任務便發給一個徽章,吸引觀眾持續回流。

第八步:評量

透過問卷調查了解使用者的學習成效及回饋、記錄不同主題背包的借用次數、借用時間長度等資訊,對於未來發展其他學習背包有參考價值。

V&A博物館提供觀眾借用的學習背包。(謝文馨 攝影)

 

實體教材 VS. 數位服務,該選哪個?

近年台灣博物館界積極推動友善兒童措施,推出實體教具箱與行動學習服務,實體教材能動手體驗、數位服務貼近年輕觀眾的使用習慣,兩者各有優勢,因此媒材的選擇仍要回歸思考「為什麼要發展學習背包?」雖然每間博物館訴求不同,但教育本質是一致的—呼應觀眾需求、創造有意義的學習體驗、啟發觀眾探索世界,皆是發展學習背包的發想方向。

國小學童拿著科博館的「探索背包」平板電腦在展場進行自主探索學習。(照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