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2021年AAM《趨勢觀察》報告熱血出爐!危機時刻博物館如何成為一股力量

Photo by Taylor Brandon on Unsplash. Cover design by Selena Robleto, Red Velvet Creative. Image courtesy of the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

作者:藍敏菁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本文依據2021年AAM趨勢觀察報告摘譯報導

美國博物館聯盟(簡稱AAM)博物館未來中心(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Museums)每年初公布的《趨勢觀察》(TrendsWatch)長期備受全球博物館界矚目,往常多是探討未來十年影響博物館的新興科技,然而2021年的報告與以往不同,聚焦在關注非營利的複雜網絡中,博物館如何成為一股力量,不僅支持自身走出疫情危機,也協助社會渡過難關,這有賴處理以下五項議題:

 

縮短差距:改善體制的財富與權力不平等

在美國,收入不平等與種族財富差距長期存在歷史文化當中,1%的美國人擁有全國1/3的財富;白人的財富約為非裔美國人的8倍。博物館長期從上述不公平的現況中受益,有義務以身作則、秉持社會正義的價值觀。因此,AAM成立「多樣性、公平、無障礙和包容性工作小組」(Diversity, Equity, Accessibility and Inclusion, 簡稱DEAI),率先從博物館領導階層的多元組成做起,試圖改變46%博物館董事會多為白人的現況。

 

數位覺醒:疫情存活與未來成功的關鍵技術

為了確保未來的可持續性發展,博物館必須即刻提升效率(efficiency)與效能(effectiveness)。使用數位科技的好處在於,短期內,博物館能應用社群媒體持續服務觀眾;長期上,可以開發線上與線下活動,甚至還能擴展財務來源。因此,博物館應有將數位政策列為永續發展策略的自覺。

 

誰跟不上?在危機時刻關照弱勢團體

新冠疫情讓弱勢者的生活更加艱困,非裔美國人與原住民的死亡人數高於白人,多數因疫情而被裁員。博物館可以與政府、非營利組織與私人企業合作,建立臨時安全網、提供社會服務,例如無家可歸博物館在2020年夏季提供近9千份餐食給臨時居所與街頭上的弱勢者,確保社區居民不會孤獨面對疫情。此外,部分博物館從業者也受到疫情衝擊,遭遇減薪與裁員等窘境,博物館可從財務、法律、醫療與精神等方面協助他們。

 

疫情在校園:疫情如何重塑高等教育

過去十年來,高等教育因高學貸與就學率下降而面臨危機,新冠疫情讓情況加劇,學生入學時間延後,外國學生入學意願降低。然而危機也可能是轉機,大學博物館和美術館成為重塑高等教育的推手,在疫情期間可協助學校維持校園安全、支援線上教學,提供學生、研究員與教師需要的學習資源,並與其母機構維持良好穩定的財務關係,亦可對鄰近社區做出貢獻。

 

策略遠見:不確定時代的存活方式

新冠肺炎與變種病毒持續肆虐,森林大火、颶風、蝗災、種族主義也接連發生,人類生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變。面對不確定性與錯綜複雜的災難,博物館應具備「策略遠見」(strategic foresight),研擬具有風險管理思維的執行策略,協助博物館因應多災多難的世界。

博物館未來中心策略遠見副主席與創始館長Elizabeth Merritt在報告中提到:「博物館具有一股力量,可以將美國零散的教育、健康與經濟支援基礎建設凝聚在一起。」她也特別提醒博物館人,當你快被工作或負面資訊擊垮時,記得按下暫停鍵,讓自己休息後再出發。期許2021年AAM《趨勢觀察》報告能幫助博物館在艱難時刻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點!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