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為展覽帶來的可能性?香港城市大學以新媒體技術飽覽佛教之美(黃漢鋒 攝影)
作者:黃漢鋒(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科技能為展覽帶來什麼可能性?香港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推出《海上佛教地圖集特展》,該展源自台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以新媒體技術探索海上絲綢之路如何促進佛教傳播與文化交流。策展團隊的考察工作歷經數年,足跡遍及七個國家,應用多種科技器材與技法呈現展覽,如十億畫素球形全景攝影、傳統底片及數位立體360度全景圖、3D模型攝影測量法、球形全景360度錄影拍攝法,以及環繞聲錄音技術等。
新媒體技術絕對是展覽的重點之一,早在1980年代,策展人之一的邵志飛教授已開始研究互動和沉浸式體驗,具有豐富的新媒體應用經驗,如1989年的「The Legible City」及1991年的「The Virtual Museum」,藉由開發不同的互動裝置,令社會文化活靈活現。
在本次展覽中,策展團隊透過iDome半球形投影技術,以1:1真實比例、360度球面圖像,呈現歷史悠久的佛教石窟。另外也展示印度、中國、泰國及台灣等地的佛教儀式和慶典,例如送灶神法會、春節上燈法會等,讓觀眾猶如親身體驗多個佛教儀式。
展覽的另一看點為環形劇場,將一系列360度全景影片,投影於直徑5公尺的圓形屏幕內。每段影片都是一段海路旅程,從印度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泰國、爪哇和中國。觀眾還可操作投影機,觀看感興趣的影像,參觀古代海路沿途的多座佛寺建築群。影片更配上7.1球形環繞聲,反映各地佛教民族音樂特色。此外,展覽亦設有全景圖像線性導軌,觀眾只需左右移動裝置,即可沿路線圖遊覽90座佛教名寺古剎的圖像。
除了應用上述技術帶領觀眾遊覽各地佛教遺址,展覽也以科技展示佛像的藝術風格與工藝細節。策展團隊在田野調查期間,以攝影測量法掃描佛教雕塑,其後在一系列垂直LEC/LED屏幕展示高解析度且緩慢旋轉的佛像模型,當中包括「印度阿育王雄獅石柱」等重要文物。這些佛教文物十分珍貴,絕大多數不能運到外地展出。幸運的是,透過高解析掃描技術,觀眾得以在香港近距離欣賞這些珍寶。
疫情期間,我們難以到國外旅遊,慶幸《海上佛教地圖集特展》為我們提供一個環遊東南亞佛教遺產的契機,同時觀賞新媒體藝術及香港各地借來的實體文物,了解佛教如何由印度傳至東南亞、中國與日本等地,與各地風俗民情結合、發展出多元璀璨的文化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