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成立當代情緒線上博物館,探索人們在疫情期間的心理狀態(Photo by Jason Strull on Unsplash)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本文圖像由當代情緒線上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Emotions)授權使用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因應疫情所採取的隔離政策,導致人們長期處於社交孤立的狀態,而各種關乎健康、經濟、家庭的壓力隨之排山倒海而來。為了幫助民眾省思疫情期間引發的情緒問題、維護身心健康,芬蘭政府於2021年10月創建了「當代情緒線上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Emotions),結合科學與藝術,記錄芬蘭大眾於疫情期間的身心現象。
進入線上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2020年至今的疫情大事紀時間軸,伴隨畫面而起的是懸疑的配樂和口述音檔,增添輔助投入情緒的氣氛。從2020年1月29日,新冠病毒在芬蘭出現開始,再至3月世衛組織宣布新冠肺炎為全球流行病至今,觀眾可跟隨圖文與影音紀錄線性前進,每個時期都涉及一種或多種情緒表現。如2020年3月的衛生紙之亂,反應多數人對未來的焦慮現象;6月因防疫政策鬆綁,人們逐漸能出門散步、親近大自然,情緒指數也跟著烈陽的高照而攀升。
線上博物館也以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情緒理論中的六種基本情緒規劃主題,探索疫情期間人們的行為如何影響身心健康。你感到憤怒、驚訝、厭惡、快樂、恐懼還是悲傷?博物館透過搜尋引擎、流行消費趨式、社交媒體和網路現象等追蹤各種情緒反應。以「失眠」為例,此字的Google搜尋率自2020年開始戲劇化飆升,顯示失眠症狀在疫情爆發後成為普遍問題。觀眾還可從一段段影片了解各領域專家對每種情緒的影響分析,包括情緒對身心修復的影響、因疫情而導致的焦慮和失眠問題,以及夫妻與家庭所面臨的挑戰等。
此外,每個事件的頁面尾端,皆設有一個互動選擇題,邀請觀眾表達對此現象的情緒感受。例如在「居家學習」頁面中,觀眾可選擇即將轉換成遠距上課的心情,並看到社會大眾普遍的情緒反應。另一方面,芬蘭文化基金會更發起夏季藝術計畫,邀請百位藝術家向芬蘭大眾發表創作,其中六位藝術家藉由創作詮釋六種基本情緒,並製成海報供民眾免費下載。
我們如何走出因疫情而生的低落情緒?首先,必須面對自己的感受,而這正是當代情緒線上博物館的成立目標,讓大眾在爬梳大事紀時間軸並探索六種基本情緒後,寫下一封給自己的信,透過雲端向未來的自己傾訴:如何走過情緒低潮,重新找回生活的正軌。博物館也對此進行虛擬收藏和體驗紀錄,進而鼓勵人們自我省思,為自己的情緒找到另一種視角和出口。
資訊來源:
- 芬蘭當代情緒線上博物館官網
- Adrian Murph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Emotions launched as virtual coping mechanism for pandemic, Museum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