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沉寂歷史的她者之聲:義大利巴洛克女畫家阿爾泰米西婭倫敦首展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全文圖片由倫敦國家美術館授權媒體使用

「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琳達・諾克林(Linda Nochlin)在1971年提出此試問,進而開啟一系列女性主義和藝術史論述的交鋒。直到今日,女藝術家已成為藝術機構最為聚焦的項目之一。倫敦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的女性藝術家作品在2,600餘件館藏中雖只佔了28件,但館方確實致力於此目標,如2019年將英國畫家布里奇特・萊利(Bridget Riley)畫作納入館藏,更收購17世紀巴洛克畫家阿爾泰米西婭・真蒂萊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的作品〈亞歷山大聖加大肋納的自畫像〉(Self Portrait as 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特展則在2020年秋天盛大開幕。

倫敦國家美術館「阿爾泰米西婭」特展現場。右二畫作為館方所收購的作品《亞歷山大聖加大肋納的自畫像》。(©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16和17世紀義大利女畫家在這幾年持續發光發熱,歐洲各大美術館陸續收購她們的畫作並推出展覽。倫敦國家美術館的「阿爾泰米西婭」特展籌備多年,作品數量雖不算多,卻囊括了每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畫作,可謂十分完整的回顧展。展覽從其第一幅落筆簽名的繪畫開端,展示畫家如何師從父親奧拉齊奧・真蒂萊斯基(Orazio Gentileschi),並以17歲超齡之姿青出於藍。從初學到成熟的職業畫家,展覽以線性脈絡細緻地爬梳阿爾泰米西婭長達40多年的職業生涯。

在女性藝術家不易被接受的年代,阿爾泰米西婭卻是例外。她在世時便已贏得名望,贊助人包括英格蘭查理一世和西班牙腓力四世,更是第一位獲得佛羅倫斯藝術學院會員資格的女性。阿爾泰米西婭逝世後,其作品卻往往因繪畫技巧和主題的相似度,被歸類為卡拉瓦喬(Caravaggio)追隨者,藝術成就被埋沒了好幾世紀。直到1970年代,女權主義團體致力於重現被低估的女性藝術家,阿爾泰米西婭的畫作才再次引起藝術史學者關注。

阿爾泰米西婭的繪畫具戲劇性,光影的表現帶有強烈張力,她經常描繪聖經、神話和歷史中與女性有關的故事。以作品〈朱迪斯斬下赫羅弗尼斯的頭顱〉(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和〈蘇珊娜與長老們〉(Susanna and the Elders)為例,兩者皆取自聖經中的「她者」故事,阿爾泰米西婭曾多次在不同時期回溯兩項題材。在展覽中,分別繪於1612及1613年的〈朱迪斯斬下赫羅弗尼斯的頭顱〉被併置展出,雖為相同主題,但因不同年齡所承載的人生歷練而有不同的表現,畫家自我的心境轉變被繪入畫中。

倫敦國家美術館「阿爾泰米西婭」特展現場。圖中兩幅畫作主題取自聖經故事「朱迪斯斬下赫羅弗尼斯的頭顱」,左畫創作於1612-1613年,而右畫則創作於1613-1614年。(©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

 

除繪畫之外,展覽同時展出多件文獻,包括1611年阿爾泰米西婭在家中遭父親的畫家友人性侵,其父為捍衛家族聲譽提告的全案紀錄,以及她寫給情人的書信,這些珍貴文獻讓觀眾更貼近畫家的一生。

阿爾泰米西婭於1620年4月11日寫給情人Francesco Maria Maringhi的書信文獻。(Archivio Storico Frescobaldi, Florence © Photo courtesy of the owner)

 

在最後展間中,一幅阿爾泰米西婭自畫像格外撼動人心,畫中的她正在作畫,右手舉起畫筆,左手則緊握畫盤,眼神專注凝聚在面前的所繪之物,彷彿整個世界僅存在於畫布之中。如此具生命力的自畫像在那個時代並不尋常,更別說是出自女性畫家之手。畫作標題同樣發人省思:〈自畫像作為繪畫的寓言(La Pittura)〉。阿爾泰米西婭透過繪畫,發出在當時最為喧囂的她者之聲,如她給一名贊助人的信中自信地表示:「我將向你展示女人可以做的事」。

阿爾泰米西婭・真蒂萊斯基,〈自畫像作為繪畫的寓言(La Pittura)〉,1638-9,油彩、畫布,98.6 × 75.2公分。(Royal Collection Trust / HM The Queen (405551) Royal Collection Trust / ©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2019)

參考資料: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