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地區為控制疫情而封城,人們被迫待在家中,虛擬博物館的需求因而大增。(Image by Engin Akyurt from Pixabay)
作者:謝文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疫情期間,不少博物館紛紛推出線上虛擬導覽,讓觀眾在家也能安全舒適地逛博物館。不過,這些虛擬導覽真的符合觀眾的需求嗎?
不論是博物館的虛擬導覽或實體參觀,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因此,與觀眾行為及動機相關的問題,如認知差異、學習的近用程度、通用設計原則等,皆是決定該導覽是否達到成效的關鍵。本文摘錄自Maria Chiara Ciaccheri的文章〈博物館虛擬導覽是否符合觀眾的真實需求?一份觀眾研究的評論與提示〉分享博物館建置虛擬導覽應考量的幾個面向。
一、確立目標
你希望觀眾學到藏品的重要知識嗎?你希望觀眾從中獲得樂趣嗎?你希望吸引新的觀眾嗎?設立明確的目標,並向觀眾說明,讓觀眾在期望與實際體驗之間得到平衡。
二、維持觀眾的參與度
缺乏互動與回饋的虛擬導覽,往往令人感到迷失方向。為了提升觀眾的參與,虛擬導覽的設計應該多加運用互動策略、給予不同的感官刺激,例如穿插音效、互動問答等。此外,也應針對不同觀眾的學習風格,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內容及方式。
三、創造「技能導向」的學習
虛擬博物館除了提供藏品本身的資訊,還可以更進一步分享觀賞藏品的技巧,讓觀眾日後實際造訪博物館時能學以致用。例如在Google Art上,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線上展出維梅爾作品〈倒牛奶的女僕〉(The Milkmaid),提供觀眾多視角且近距離觀賞畫作的導覽服務。此外,將藏品與當代議題或流行文化連結,亦有助提升博物館虛擬導覽的實用價值。
四、呼應觀眾的需求
發展虛擬導覽時,除了確保觀眾的基本需求被滿足,還應考量不同層次的需求。套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觀眾的需求如同金字塔,必須先滿足最底層的需求,再照顧更高層次的需求。博物館虛擬導覽的需求金字塔由下而上依序是:功能性(能發揮功能)、可靠性(能發揮良好的功能)、應用性(能輕易使用)、精通程度(能使觀眾在某件事情上進步)、創造性(能使觀眾展望新事物)。
五、幫助觀眾理解全貌
我們常只注意到部分內容而忽略理解全貌的重要性。有些虛擬導覽從預設的起始點開始,卻沒有提供整個導覽的架構或核心主軸,這就好像讀一本沒有目錄的書,令人感到迷惘。因此,一開始就提供虛擬博物館的地圖或虛擬導覽的簡介,讓觀眾看到全貌,將有助理解各單元內容。
虛擬博物館讓人們得以輕易接近博物館藏品,疫情期間閉關在家也能獲得學習、休閒、放鬆心情的機會。即使未來疫情結束,這些虛擬內容也能做為偏鄉教育的資源,是促進文化平權的一大助力。每個博物館的虛擬導覽各有訴求,也擁有不同的觀眾群,沒有絕對正確的作法,關鍵在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從觀眾的需求出發。雖然線上觀眾看似是虛擬的存在,但他們都是真實的個體,別忘了,人的基本需求始終不變。
資訊來源:
- MuseumNext (2020.6.1) Maria Chiara Ciaccheri, Do virtual tours in museums meet the real needs of the public? Observations and tips from a visitor studies perspective
延伸閱讀:
- The Guardian (2020. 3. 23) Antonia Wilson, 10 of the world’s best virtual museum and art gallery tours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