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是建構國家認同的場域,也是治療社會集體傷慟的追念之處。圖為紀念受難者的「名字堂」。(Credit: Israel_photo_gallery, CC BY-ND 2.0, via Flickr)
作者:潘錦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小國聖/盛業—為什麼又是以色列?
二十年內誕生10位諾貝爾獎得主、全國人均研發支出、工程師數量、專利申請數量均是世界第一,上述耀眼成績讓以色列躍升「新創企業之國」。即便同樣籠罩在新冠肺炎危機之中,以色列卻早於今年3月就達成群體免疫,成為疫苗施打率世界第一的國家,自7月1日起逐步鬆綁觀光客入境限制。
曾遭迫害、如今揚聲,從聖地走向國際,什麼是猶太民族昌盛有餘的「根」?以色列前總統西蒙.斐瑞茲曾說:「如今的以色列人之所以有整體力量,是因為將建國者的愛國主義、強烈動機、隨時注意匱乏與災禍等因素,混搭在一起。」為什麼他們要如此強悍、努力壯大自己、奮力保家衛國?一切的答案盡在這裡。
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從幽暗步向光明的設計美學
筆者曾於2019年參訪位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希伯來語:Yad Vashem,語出聖經意為「有紀念、有名號」)。該館既是建構國家認同的場域,也是治療社會集體傷慟的追念之處,其中的「歷史博物館」透過反猶情結、猶太民族被迫害等角度展示的記憶物件,不僅讓觀眾感同身受以國先烈曾經歷過的創傷,也彷彿從中得到一份復原的力量。
這份力量自建築本體與光影變換中流洩而出,長180公尺的地道為稜柱體的三角形結構,牆面則由鋼筋混凝土構成,採光從建築頂蓋的隙縫穿透,與底部展館的幽暗形成強烈對比,如同即將述說的困難歷史般,呈現禁閉、灰暗、夾縫中求生存的氛圍。十間展廳以「S」形建造,展覽大屠殺歷史的不同部分,在展示空間與參觀動線上,營造從曠野步入深淵,再從黑暗迎向光明的意象—長廊先是向下傾斜,象徵從平凡日常走進黑暗深淵,越走越慘絕人寰。長廊在中段向上斜升,象徵終於迎來光明,步往開闊的綠地,代表猶太民族復國成功、重獲新生的以色列國度降臨。
不受疫情影響!博物館虛擬之旅線上出發
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的成立宗旨為教育青少年,法律明定高中生及軍人必須前往參觀。展品包括原始文物、證詞、照片、文獻、多媒體影音等,從反猶主義的圖騰畫像、大屠殺事件當下的文宣與政府公文,佐證事件的真實性與相關性,帶觀眾回到當時的情景,理解納粹德國仇恨猶太人的歷史根源。展覽末段的「名字堂」(Hall of Names)呈現傷慟展示中受害者的個人檔案,除了致敬與留名,也讓研究者更了解史實脈絡。展示長廊的最後,則放置對於猶太民族未來充滿希望的物件和圖像,藉以凝聚國族的認同意識,也向世界呼籲捍衛普世人權價值的重要性。
該館推廣人權的使命未在新冠疫情籠罩的世界中缺席,疫情下的博物館加速數位轉型的發展。館方除了在官網提供豐富的數位典藏與線上學習資源,也在FB和IG等平台推出「虛擬之旅」,邀請專家線上導覽館藏空間與展品。此外,也鼓勵民眾參與「虛擬姓名閱讀標籤」線上互動,在閱讀大屠殺受害者姓名後標籤#RememberingFromHome和#ShoahNames,藉此緬懷逝去的親友同胞。
隨著以色列當地疫情獲得控制,外國旅遊逐步解禁,重啟「出身權訪問」(Birthright Israel visits)教育旅行成為國家優先事項。該活動在過去二十多年來贊助68個國家、超過75萬名年輕猶太人免費參加為期10天的教育旅行,大大增加猶太青年與以色列的聯繫和自豪感,據統計超過90%參與者將之列為改變生活的積極體驗,當然,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是他們不會錯過的一站。
化創傷為力量:追本溯根是我們的出生權
「對我來說,那一刻我知道以色列是我的第二個家。那時和那裡,以色列和我的猶太遺產立即對我的身分認同格外重要。我終於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歸屬感。」(Olivia Lavidor,2019年「出生權訪問」教育旅行參與者)
「如果我們能向年輕一代展示三千年前的以色列,他們就會知道我們的根在哪裡。教育旅行讓年輕一代有機會去以色列提問,了解他們的遺產和傳統……如果你不利用這樣的學習機會,將如何與反猶主義抗爭?」(Gene Hoffman,「出生權訪問」教育旅行捐贈者)
以色列出生權利基金會(Birthright Israel Foundation)由一群傑出的猶太慈善家於1999年創立,是「出生權訪問」教育旅行在美國的籌款單位,集結個人捐款、以色列政府與猶太機構的支持,每年目標資助五千名18至32歲的全球猶太年輕人,領受這份與生俱來的禮物,感受自身與猶太歷史文化遺產的緊密聯繫與新意義。
十天行程除了到訪死海、哭牆、特拉維夫、耶路撒冷舊城等知名景點,出生權訪問的第7天多會安排參觀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讓猶太年輕人得以從猶太人的角度觀看大屠殺的歷史,發現反猶主義的核心意識形態並有所警覺,了解以色列成為猶太民族國家的起源與榮光,從中認識猶太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那些為保護它而奮鬥的人。
即便具幽暗美學的建築設計不是一蹴可幾,但筆者期待我國的人權博物館群能試著借鏡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鏈結國家的政策資源、運用當代的科技創新,更主動地促進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對話,進而募集社會支持挹注博物館教育,發展出具台灣特色的「出生權訪問」之旅。
資訊來源:
- 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官網
- 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Facebook
- 以色列出生權利基金會官網
- Transformation of Holocaust Memory in Times of COVID-19
- Taglit-Birthright Israel is back and just in time
- An In-Depth Sample Itinerary of Birthright Israel Trips
- Birthright Israel gave me back my Jewish heritage
- Gene Hoffman’s Story: A Passion for Learning and Educating the Next Gen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