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專文】那些年在屏東眷村發生的二三事:記憶收存、全民共寫的屏東故事

作者/攝影:黎世輝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屏東縣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運籌機制計畫主持人)

共寫屏東故事的地方文化館

位於台灣最南端的屏東縣,擁有多元的族群文化與豐富的地理生態環境,從屏東平原到大武山區,再沿著屏鵝公路一路前往恆春半島,屏東地方文化館夥伴們正默默耕耘著屬於在地的故事與聲音,迎接前來聆聽的觀眾。屏東縣境內接受文化部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提升計畫及整合協作平台計畫補助的公有地方館舍,在推動整體博物館專業性提升的方案中,主要被區分為三個館群:屏東市區的都會藝文館群;沿山地區的原住民文化館群,以及潮州與恆春半島的傳統戲曲館群。族群文化涵蓋了閩南、客家、眷村、排灣與魯凱,整體文化樣貌相當精彩豐富。

地方文化館雖然普遍面臨人力不足與經費有限的困境,但若不以博物館的核心工作來定義地方文化館,在機構的營運管理上反而具有較大的彈性。就筆者參與運籌輔導工作的觀察,地方文化館的內在價值並不完全取決於藏品數量、典藏文物價值、學術研究水平高低或展示空間大小。地方文化館的使命與目標應該是成為「地方知識—地方特色—地方認同」三者間的整合平台與文化展演空間。也由於側重不同地理區位、歷史空間與族群領域的獨特性發展,地方文化館才有潛力開發「品牌識別度」,提高館舍在各類型文化設施間的競爭力與吸引力。此外,地方文化館的在地發展也符合文化部推動「文化民主化」核心理念—文化生命力:文化保存與扎根、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的施政目標。

屏東縣地方文化館的特色在於族群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兩個面向,在「建構屏東學」的核心目標上,試圖透過都會藝文、傳統藝術,以及原民文化三個文化路徑的開展,協助館舍重新定位,賦予自身說故事的詮釋能量。藉由地方知識的整理,各館舍不僅可以建構自身的知識脈絡,更可以透過整合協作平台的策略,結合各館舍的故事,呈現整體的屏東歷史文化樣貌。

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文物館常設展展廳,為國內唯一的公有魯凱族文物館。該館長期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以「大館帶小館」的模式引進文物修復與保存的專業技術。(黎世輝 攝影)

 

除了地方文化館點狀式的故事建構與展示外,屏東故事詮釋系統也期望透過文化部的「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從常民生活記憶與歷史共寫的角度,找尋更多重要但正逐漸被遺忘的屏東故事。109年度筆者與屏東愛鄉協會共同參與了「屏東縣國家文化記憶庫—南國憶閾,南國歷史現場前置作業:眷村學」的工作,透過歷史文化資源從無到有的博物館式操作,將正在慢慢消逝的屏東眷村文化進行初步的典藏、研究與展示工作。筆者認為國家文化記憶庫除了實體文化館舍的地方知識保存外,更提供了另一種詮釋屏東的視角;同時本項計畫也無形中轉譯了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之文化內涵。

屏東市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內的公有館舍:青島玖柒。勝利星村為屏東市區規模最大的歷史建築群,經整建活化後逐步開放民間承租,經營各式餐廳、工作室、藝文空間與旅宿空間。(黎世輝 拍攝)

 

屏東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博物館式的記憶庫操作

國家文化記憶庫的目的在於收存各類有形與無形的歷史文化資源,透過後設詮釋資料撰寫、權利的取得,數位建置於專屬的網站以供民眾使用。整個文化主題與知識內涵的產出正是透過博物館式的典藏、研究、展示技術將常民文物與生活記憶「公共化」的過程。國家記憶庫—屏東眷村學的文化資源收存過程是以「博物館式的展示」作為工作架構的基礎,也就是思考「展示主題設定」、「展示單元規劃」、「展示內容:論述與展品」,以及最重要的「展示的當代意義」。在此基礎上,該記憶庫將收存的內容設定為「歷史發展」、「空間紋理」、「生活文化」三大展示主題,按照三大主題盤點歷史文化資源。

在進行文物與故事盤點的過程中,透過無數次與眷村居民的訪談,以人為核心的無形物件,如:故事、情感、回憶、對話、認同等,其重要性超過有形文物,成為新型態之「大家的博物館」。屏東地方故事的完整面貌因此由實體的地方文化館與數位的線上博物館共同建構。

2020年10月,筆者偕同屏東愛鄉協會團隊策辦「在島嶼南方飛行:那些年在屏東眷村發生的二三事」特展,在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的青島玖柒展出。該園區最早是日本陸軍飛行第八聯隊的官兵宿舍群,戰後陸續由陸軍與空軍接收,成為屏東市眷村文化的重要元素,亦為屏東市地方故事的重要單元。

在展覽內容發想的階段,策展團隊便決定將國家文化記憶庫—屏東眷村學收存資料轉譯為展示內容。策展理念為透過實體展示將數位化的資料製作成完整的故事線,在屏東市僅存的眷村空間紋理中,向民眾說一段眷村「離散經驗」的故事。相較於原民、客家等屏東故事元素,眷村故事之所以難呈現,就在於眷村故事所定著的空間場域消失殆盡,眷村的拆除使得一般民眾難以藉由空間意識來連結回憶與情感。

本展覽以「在屏東發生的飛行故事」為策展概念,透過「移動、遷徙與離散:眷村故事在屏東發生」、「離家與想家的日子:速寫眷村人與事」以及「拆解與重組:眷村文化的整體與部分」三個展示單元,以眷村人的回憶與故事,向觀眾娓娓道來,在那個顛沛流離的年代中,來到屏東、離開屏東,或是在屏東市內不同的眷村搬家移動的生命經驗,是屬於眷村三代人的集體記憶。

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作為屏東市碩果僅存被保存下來的眷村空間紋理,期許未來成為屏東眷村故事展演的平台,邀請觀眾一起來走讀與回味屬於台灣生活的點點滴滴與故事。

展區一隅「移動、遷徙與離散:眷村故事在屏東發生」。展示物件有老照片、結婚證書、從中國帶來的棉襖,以及影音訪談「關奶奶的遷徙故事」。(黎世輝 拍攝)
展區一隅「村長的日常」。屏東市大鵬七村辦公室被屏東縣政府列為文化資產,保有以往眷村辦公室(自治會)的樣貌。策展團隊於展場中再現大鵬七村辦公室的播音角落。觀眾可以坐在辦公桌前聆聽鵬程里王藍里長錄製的尋人廣播。辦公桌前的眷戶家戶長姓名牌,則是翻拍自大鵬七村辦公室牆面。桌上擺設眷村麻將比賽獎盃、屏東空軍基地一指部紙鎮,以及眷村活動老照片等文物。(黎世輝 拍攝)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