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官方網站 第六期新訊與專文發布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官方網站 第六期新訊與專文發布

主題:FIHRM-AP共振人權年會的激盪與迴響

編輯室的話

2019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第25屆京都大會中,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創辦主席David Fleming,宣布亞太分會(FIHRM-AP)正式成立,作為亞太地區人權議題的社群平台,期許它主動串聯博物館與NGO組織,鼓勵透過共享、合作、學習涉入敏感且爭議的複雜議題,且積極採取行動。

作為亞太分會的總部,臺灣的國家人權博物館在2020年透過「亞太地區人權議題與相關NGO資源盤點調查案」及「亞太地區人權相關文化機構資源盤點調查案」,聯繫共計174個相關機構與組織,期望朝向賦權(Empowerment)、參與(Engagement)、夥伴關係(Partnership)、合作(Collaboration)發展。

除了盤整與維繫亞太地區相關組織,在臺灣國內也積極透過共學、培力的方式,連結29所博物館及NGO組織,並在2021 年10 月展出《Ayo! Ayo! 明天應該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共學成果,2022年亦受邀於「日本文化開放近用國際研討會」分享展出。同年繼續辦理「氣候變遷與人權」共學培力講堂,由博物館、環境NGO組織等18 個機構共同探討氣候議題。今年7月舉辦FIHRM-AP會員線上會議,邀請國際會員分享其組織「從疫情到後疫情:博物館與人權工作的新展望」,作為年會暖身活動。

從2019至2023年,從疫情前到疫情後,FIHRM-AP成立至今的重要里程碑是2023年11月首屆年會,以「共振人權」為號召,國內外會員、博物館組織、研究員、人權工作者得以在此聚首。本期四篇文章,由輔仁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兩校研究生所組成的採訪團隊主筆,分別從年會兩天的專題演講及論文發表、

國際良知遺址聯盟(ICSC)工作坊、以及實務工作者的訪談,來紀錄本次會議中,討論當代人權議題的具體實踐、激盪與思辨的重要過程。

專文《行動的力量—FIHRM-AP共振人權年會紀實》分為上、下兩篇,首先點出面對當代複雜歷史的困難與省思,博物館如何發揮機構的影響力,接續由「負面遺產」、「博物館當代實踐」、「推動社群參與」、「多元化社群與移動人權」等主題式內容,介紹亞太地區複雜的政治形勢與多元的文化樣態,以及面對人權挑戰的實踐與思考。

新訊《如何與社群建立有效的合作關係—ICSC工作坊紀實》,介紹工作坊討論的動態過程,參與者在工作坊中討論從多種角度定義「社群」,並深入討論有效合作的方法與創新思維。

新訊《跨國共振、人權對話—實務工作者的觀點》則採訪多位亞太地區實務工作者。除了透過不同媒介拉近觀眾與嚴肅議題的距離之外,實務工作者更需要和社群建立長期互信的基礎,才能建立長期且堅實的合作關係。

_

地點:線上官方網站

聯絡人及電話:陳小姐 0955874423

更多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資訊:https://fihrmap.nhrm.gov.tw/web/?g=wel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