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

百年來規模最大•敦煌石窟再現

西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建立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聯繫,促進了沿途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融合,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對後世影響至爲深遠。絲綢之路開通後,中西貿易往來十分活躍,絲綢古道上展現出一派商埠繁榮、人文薈萃的興旺景象。

本次展覽分為「絲路漫漫」、「千年營建」、「燦爛佛宮」、「世俗百態」、「石破天驚」五個主題單元,將展出3D打模複製莫高窟第3窟、莫高窟第45窟、及莫高窟第432窟中心塔柱1座,還有文物、臨本、數位化複製品、多媒體影片等共120餘件(套)。這次展出了價值多元、內容豐富、古今匯集,全方位的敦煌石窟,呈現了敦煌石窟藝術的不朽神韻。

第一單元:絲路漫漫

張騫出使西域,將溝通歐亞大陸、以絲綢貿易爲代表的中西商道連接起來。這條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出敦煌通往西域,直趨中亞、印度、西亞,以至歐洲大陸的陸路交通道路被19世紀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稱爲「絲綢之路」,沿用至今。

在這條綿延的漫長古道上,敦煌一直是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重鎮。這裏有月牙泉名聞遐邇,有雅丹地貌鬼斧神工,有兩關懸泉蒼涼悠遠。西元前後,印度北傳佛教沿著絲綢之路的阿富汗、中亞、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南北側,全面傳到西域,接著傳到了中國,並繼續向東擴散,最遠到達朝鮮和日本。隨著佛教的發展和佛教文化的廣泛傳播,佛教藝術也在敦煌蔚爲大觀。

第二單元:千年營建

莫高窟開鑿始於前秦建元二年(366),據武則天聖曆元年(698)立《大周李君莫高窟佛龕碑》載:「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有沙門樂僔,戒行清虛,執心恬靜,嘗杖錫林野,行至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遂架空鑿岩,造窟一龕。次有法良禪師,從東屆此,又於僔師窟側,更即營建。伽藍之起,濫觴於二僧。」自樂僔在鳴沙山麓開鑿了莫高窟的第一個洞窟起,燦爛的敦煌佛教藝術從此誕生。

敦煌石窟,是敦煌及周邊地區石窟之總稱,包括敦煌莫高窟、敦煌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瓜州東千佛洞和肅北五個廟石窟。這些石窟風格相似,脈絡相承,

其中以敦煌莫高窟創始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包羅了中原、犍陀羅、笈多、龜茲、藏傳、波羅,尼泊爾等藝術風格及樣式。

第三單元:燦爛佛宮

敦煌莫高窟藝術,是在傳統漢晉藝術基礎上,吸收融合外來藝術的營養,形成具有中國風格的佛教藝術,是融建築、雕塑、壁畫三者於一體的立體藝術,生動地展現了中古時期中國千餘年間的社會生活畫卷;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歷史延續最悠久、保存較完整、內容最豐富、藝術最精美的佛教藝術遺存,代表了西元4至14世紀中國佛教藝術的高度成就,是中國美術史上不可逾越的篇章。

第四單元:世俗百態

敦煌石窟藝術中反映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敦煌石窟藝術來說,雖然大多以佛教內容爲主,但用以表現佛教義理的畫面素材,是取自當時的現實生活,諸如城垣屋宅、亭台樓榭等建築,家居飲宴、婚喪嫁娶、生子育兒、衣冠服飾等民俗風情,耕田、狩獵、紡織、釀酒、鍛鐵等生産場面和生産工具、步兵、騎兵的戎裝、兵器和戰爭場面等,它在某種意義上是表現了一千年的古代社會生活的第一手數據,是非常珍貴的文化數據庫。我們從中可見到不同的生活素材,以及不同文化元素的交融。

第五單元:石破天驚

1900年5月26日,道士王圓籙於第17窟(現編號)中偶然發現「藏經洞」,裏邊藏有從西元4世紀到西元14世紀各種歷史文本、絹畫、刺綉等文物5萬多件。藏經洞的發現是中國乃至世界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是人類文化藝術史上永載史冊的大事,它與殷墟甲骨、明清內閣檔案大庫、居延漢簡一起被稱爲20世紀中古文獻的四大發現。

_

時間:2023/12/16-2024/4/21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第一、第二展覽廳

活動網址:http://fgsbmc.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