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海外報導【日本博物館因應新型冠狀病毒之防疫動態】

【日本博物館因應新型冠狀病毒之防疫動態】

 

作者:邱君妮(ICOM京都大會籌備室 研究員)

❉ 詳細全文(含註解與參考資料):

http://www.tmaroc.org.tw/wp-content/uploads/海外報導0319.pdf

前言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的防疫,各國政府皆提出不同方針。「面對危機,政府必須在不確定性和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做出許多困難的決策,而這些決策必須兼顧在地文化和民眾情緒。」 防疫的嚴峻期間,除了因不同衛生的習慣可能造成摩擦(例如西方社會不戴口罩對比日本社會習慣戴口罩等);在網路資訊爆炸的年代,民眾也能輕易接觸到他國的防疫措施與訊息,若以自身文化判斷他國的防疫措施,亦可能造成國際交流上不必要的歧視與紛爭。

近期,很多文章抨擊日本政府與歐洲各國的防疫措施,在現今地球村的國際社會中,防疫不再只是自掃門前雪,也不單是衛生管理的問題,放諸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面向皆是要因。筆者並非上列領域的研究者,無法評判分析日本政府的防疫措施。但希望就筆者在日本的觀察,與台灣各位先進分享日本博物館如何在接受政府防疫措施下,因應其所帶來的衝擊,以及相關應變措施等最新動態 。

國際動向

近年來博物館界不斷討論博物館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身為博物館專業的我們,面對新型冠狀病毒造成的威脅,與疾病所帶出的社會問題,作為博物館專業可以如何配合國家防疫政策?該做什麼?以及,又會面臨到何種課題呢?本文在介紹日本博物館現場的動向之前,筆者先介紹國際數個博物館組織的公開資訊。

3月10日,英國博物館協會(Museum Association, MA)公開一份文章,大略整理出新型冠狀病毒將如何衝擊博物館,以及博物館該如何減輕其影響。該文提及保障博物館現場工作人員的工作安全與薪資的重要性、強化博物館環境清潔管理與觀眾衛生服務;也提到博物館收入減少、展覽計畫變更而使得支出增加、博物館風評與名譽損壞等影響;另外提到透過不同的館外活動(Outreach programming)提供觀眾服務,可以減少自我隔離和社會隔離下被孤立的影響 。

自我隔離和社會隔離是防止病毒傳播的關鍵措施,參觀人數減少、臨時休館及減少各種活動所造成的經濟效益,不只是對博物館本身也是對博物館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的收入產生重大影響,也極有可能深化社會和地理上的孤立,對人們健康產生影響。對此,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於3月12日發表如何線上遠距提供觀眾服務,包含了透過線上公開藏品、企劃虛擬導覽,以及透過社交媒體與觀眾互動等 。除以上兩大博物館組織提供的對策外,美國博物館聯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 AAM)也針對突發的傳染性疾病等衛生事件整理出博物館專業人員應該準備的指南可供參考 。

被稱為「配合政治判斷」的日本博物館休館潮

過去在日本,有許多因地震、颱風、洪水或大雪等自然災害情況造成博物館臨時休館。並且在大多數情況下,無論是公私立博物館,決定休館事宜皆依所在地方發布的警報等級作為判斷依據,亦有指定流程可比照辦理。但是在如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等傳染性疾病方面,在日本博物館史上屬於未知的威脅,目前在災害應變手冊上並沒有完整的前例可供參考。這也是造成日本博物館界對於新型冠狀病毒的應對策略遲遲無法決定的原因之一。

因為前無先例,日本有幾位博物館員早在2月中旬建立網絡群組,以供博物館現場人員可以交流防疫情報及互相打氣。參與此非公開群組需要經由管理人確認為日本博物館從業人員等資格,並規定投稿內容為官方公開資料以避免假新聞造成博物館界的恐慌。

日本博物館界有大動作的防疫對策關鍵時間點在2月26日,日本首相呼籲停止未來兩周的活動舉辦等聲明 ,當天下午,由日本文化廳政策課長發布有關舉辦各種文化活動的考量通知 ,內容指出因應厚生勞働省大臣發布未來兩周內為感染高峰期之防疫宣導,文化廳建議所有地方文化關係首長對未來兩周內預定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進行取消、縮小規模或是延期等措施。此舉讓國立等級博物館與美術館立即公告休館至3月15日。接著,各地方政府大小博物館也開始有相關措施、取消、延後或減少在接下來兩週所舉行的文化活動計畫。

接著時間點到了3月10日,日本首相再度要求延長管制大型活動10天。因此文化廳政策課長再度通知,因為防疫警報仍未解除,希望接下來10天內持續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進行取消、縮小規模或是延期等措施。此通知文並提及特別需要避開空氣不流通的空間、多人密集場所與近距離對話(伸手可觸及距離)等符合此三條件的活動,而專家擬定的詳細相關對策將於3月19日之後公布 ,因此許多博物館只能無奈公告延長休館。

筆者從前段提及的群組中觀察第一手公開資料,許多博物館因為臨時休館,在管理經營上面臨許多困難情況。如同MA指出,該如何保障博物館現場工作人員的工作安全與薪資為首先面臨的第一大課題。特別在日本博物館現場,很多工作是靠由約聘員工或兼職人員來運作,對於該怎麼確保員工的安全工作環境,以及因為疫情所造成員工的收入損失(生計問題),如因為在博物館現場工作所感染肺炎時能否申請職災給付,以及請病假或是因為博物館休館不能上班時收入該怎麼辦等情況。
另外,就群組上實證資訊統整,因應政府推行方針,都會區的博物館大多直接進行休館,而鄉村區的博物館則因應地方人口密度與觀眾人數等情況判斷除了休館外,也有加強進行消毒照常開館、或取消各種動手作工作坊,或者封閉有接觸體驗的展示區域等不同措施。針對取消各種動手做工作坊或關閉有接觸體驗的展示區域措施,日本國內博物館專業另有聲音指出,這將會排擠到盲人觀眾的權益。

休館所面臨的問題與需要執行的工作

面臨臨時休館,博物館必須做怎樣的準備?為此,筆者特別訪問京都國立博物館專責人員,列舉以下主要的博物館休館流程以供臺灣先進參考。
・與博物館所屬單位進行協議後發布休館新聞稿。
・面對將受衝擊的特展,進行與共同主辦單位、贊助商和各種關係人協商。
・官方網站及臉書等社交軟體公布休館資訊。
・博物館電話語音及相關詢問服務系統的內容變更
・博物館各出入口(包含公園)、停車場及員工出入口放置休館告示。
・聯繫博物館商店、餐廳、咖啡館及語音導覽相關業者
・聯繫博物館現場管理(監視人員、前台接待員等)、清潔與保安公司
・空調設定管理
・聯繫各個觀光遊客中心
・在車站和巴士站揭示休館告示,以及所有的宣傳海報處加貼告示
・對於本預計於博物館休館期間及開館後舉行的活動,進行與主辦單位協商調整(因為休館日期可能延長)
・對於預計於博物館休館期間舉行的會議及研習等,聯絡講師與參加人員。
・擬定當情況惡化時博物館消毒等應變方針

另外京博人員指出,如果休館期間有特展等預售或其他付費活動,需進行聯絡及退款工作。此外,日本政府對以上各種服務之應對公告除了日語外,也需要提供英文、韓文跟中文服務。因此如何緊急快速的進行多語言校正工作,也是臨時休館時的一大課題 。關於特展的危機處理方面,如果特展需要從被列為三級警報的國家借展,該展覽會本身將可能受到危害,特別是有關國家或縣市政府的預算執行迫切,極需要協調作業 。

在日本,因為3月底恰好面臨會計年度結算,勢必造成結算報告與年度報告的重大影響。此外,如果博物館長時間關閉,館方可能需要商討提供外包廠商如博物館商店、餐廳、咖啡館、語音導覽公司、場地管理、清潔與保安公司等之必要補償措施,因為這些廠商在博物館臨時休館的期間內無法工作。對此,筆者觀察日本博物館界開始檢討沒有為傳染病造成的休館進行保險的議題,此次疫情下的收入損失確實可能造成博物館方巨大的財政打擊。

休館期間的服務

在日本政府呼籲休館期間,博物館能夠提供何種服務呢?因為考量日本中小學童停課,日本的文部科學省及文化廳便呼籲各博物館透過線上系統提供提供學習機會。例如,3月4日在北海道博物館的網站上便啟動了「在家裡的博物館-讓我們在學校開課之前在家參觀博物館吧」 的特設網頁,該網頁設計除了有北海道博物館提供的學習內容外,也分享全國相關的博物館設施連結,透過線上服務強化兒童與社會之間的聯繫。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也設立了「在家裡看民博」 網頁,東京國立博物館則將被取消活動改由線上導覽的方式舉行 等。除了博物館本身提供的服務外,針對博物館紛紛臨時休館的情況,日本媒體公司DWANGO便開始為臨時休館的博物館提供免費服務。在本來提供展覽會直播服務的Niconico博物館線上頻道,採訪因為休館無法開放的特展,帶觀眾一起參觀博物館 。

另一方面,未休館的案例如位在市區的明石市天文科學博物館(兵庫縣)則在當地衛生中心的指導下,協同市立圖書館和文化博物館維持開放。其中,科學博物館的天文廳原可容納300人,但現今限定100人。100人是根據明石市防疫對策會議所設定的標準,以避免擁擠造成室內群聚感染。除此之外,還規定關於空調調成手動操作以切換為100%通風,在午休時打開門進行通風等措施。

恢復開館的案例有石橋基金會旗下的Artison美術館,本自3月2日起公告臨時休館,但秉著為人提供更多欣賞藝術品的機會之理念,決定於3月17日始恢復開館。該美術館的入場本來就須由指定的日期和時間進行事先預訂,現在為了防疫更加強了時間範圍內的限制人數,並於公告上強調該展覽室配有最新空調系統不斷換氣,讓觀眾可以安心看展 。

除了依必要性而關閉博物館的決策之外,在防疫情間,如何提供服務與發佈消息必須倚靠博物館人員的努力和獨創性。例如,臨時休館是基於保護觀眾與工作人員的安全,但訊息的傳達方式可以是名言道理並加強博物館形象的宣傳。位於洛杉磯的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的休館告示首先從該館的使命開始講起,陳述為什麼無法開館,以及目前如何準備休館時保障觀眾的服務與館員的福利 。

誰的safe place?

防疫是全民課題,特別是博物館界近年來目標是成為社會的safe place。在如此嚴峻的防疫期間,此一目標也成為了考驗。博物館如何成為觀眾與博物館相關從業人員的safe place?除了博物館考慮如何平衡人們被隔離孤立後的健康風險而特設一些觀眾服務外,面對已經準備數年的特展沒能開展就被取消的情況,又或是談妥的借展品交流因為防疫的出入境規定無法執行,對博物館館員身心上的挫折以及博物館營運管理上的損失,又該如何建立制度應對呢?

當博物館選擇遵循政府的要求,以避免擴大感染為由關閉博物館是管理的選擇,但無論關閉與不關閉,其強制性在日本目前無法律依據,博物館現場仍有對於實際造訪的旅客是否應該提供服務的疑慮。面對遙遙無期的開館,該站在哪個角度來看社會利益的平衡,是顧及想參觀博物館的觀眾權宜,還是要顧及不參觀博物館、但怕感染人數增加危及社會的群眾之看法。且在沒有明確標準規定什麼情況下可以開館,日本博物館界興起期許政府依照公共衛生的觀點,並透過專業機構制定相關公開標準,以免造成長期博物館整體文化活動減少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