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幻之間-院藏戰國至漢代玉器特展」系列專題演講】
❉ 系列專題:
一、講題:實幻之間-戰國至漢代玉器的錯覺藝術
- 時間:9/28(週五)下午 14:00-16:00 (13:40開放入場)
- 國立故宮博物院 行政大樓一樓 文會堂
- 講師:國立故宮博物院 器物處 蔡慶良助理研究員
戰國至漢代(475BCE-220CE),是玉器史上獨樹一幟的錯覺藝術時代,製作者在方寸之中琢磨出各種龍獸造型,它們的形體雖然靜止不動,卻能創造出動態的錯覺。這種變化莫測的身形,使視覺如同處於現實和幻象之中,令人深感驚訝。兩時代追求動態錯覺的目標儘管一致,作品的身形也依循相同的蜿蜒體態,但錯覺效果卻截然不同,例如戰國玉龍是足爪錯置、動靜互見的平面形式,而漢代玉獸則為身形扭轉、張馳各異的立體形態,此間原因竟為何?此外,錯覺藝術其後的視覺成因是什麼?這些將是本次演講想要簡單探明的問題。
二、講題:實 • 幻 —雖知其實,其幻莫解: 不可能的立體錯覺
- 時間:10/27(週六)上午0930-1130 (9:10開放入場)
- 國立故宮博物院 行政大樓一樓 文會堂
- 講師:杉原厚吉 教授/日本明治大學先端數理科學研究所所長暨特任教授/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不可能物體,原指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而僅能在圖畫中呈現的立體物件。由英國科學家Lionel Penrose和Roger Penrose父子所提出,之後出現於荷蘭藝術家艾雪 (M. C. Escher) 之名作「上下階梯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中的無限循環階梯,即為不可能物體最著名的範例之一。不過杉原教授在研究中發現,不可能物體不見得都無法於現實中存在,其中有些是可以被打造為立體物件。而經過這項發現後,杉原教授也隨即創作各式各樣不可能的物體,包含形態上的不可能、行為上的不可能、或動態上的不可能。在欣賞這些不可能物體的表現之餘,不僅可讓我們省思為什麼大腦始終看不到其真實風貌,亦能衍生科學、生理、和藝術的有趣對話。
※本演講以日文進行,現場提供日文口譯
❉ 活動地點:
本院北部院區 文會堂(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 報名方式:
以上場次為免費活動,不需事先報名,請自由入座。
❉ 連絡電話:
李小姐(02)6610-3600分機:2805
國立故宮博物院(http://www.npm.gov.tw)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8:30-18:30
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館址: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服務電話:(02)288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