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攝影: 張議軒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文化部為扶植臺灣漫畫產業,將於臺北市華陰街36及38號二連棟四層樓舊建物成立臺灣首座『漫畫基地』,作為臺灣漫畫人才的創作、展示行銷空間,並於基地啟動前策劃一系列活動 (前導特展、臺灣原創漫畫跨域媒合會等),發崛優秀的臺灣作品。
漫畫基地的首檔展覽主題為「臺漫時光機-畫武談俠」,展覽爬梳臺灣60年代的武俠漫畫發展,以當時擁有豐富創作量的陳海虹、葉宏甲、游龍輝、淚秋、許松山、范藝南、蔡志昌、洪義男、紀慶堂、綠田等漫畫家的作品、珍貴手稿及史料,帶領觀眾瞭解臺灣漫畫先鋒的創作風格,回顧當年的漫畫期刊熱潮。
臺灣漫畫產業曾因「漫畫審查制度」的頒布,導致漫畫創作發展停滯,並產生世代斷裂 (周文鵬,2007)。歷經1985年的黃金發展時期、1987年《編印連環圖書輔導辦法》解禁一系列審查規章並引入境外作品,臺灣漫畫創作的題材與內容逐漸受到日本文化影響,爾後又因1990年代全球政經情勢劇變、市場萎縮,導致創作生態與敘事特色無法鞏固,臺漫日漸消逝。
時至今日,由於「文化創意產業」蔚為風潮,以及2017年聞名海內外的臺灣漫畫家– 鄭問先生驟逝,使得政府與社會大眾再次關注臺灣漫畫的扶植,各界對於復興臺灣漫畫以及漫畫基地、漫畫博物館的落成抱持著許多期待與想像。
從漫畫基地今年(2018) 六、七月位於華山文創園區中四館二樓的前導特展而言,展覽旨在帶領觀眾感受本土漫畫的歷史與能量,共分三大主題,分別以日治時期與戰後臺灣漫畫所受到的各方影響與年代紀錄、武俠漫畫興盛時期的重現,以及跨界至電影、電視劇、舞台劇之武俠漫畫與新生代武俠漫畫作品,吸引觀眾認識武俠漫畫的箇中趣味與創作精神。配合即將落成的漫畫基地與漫畫博物館,思考漫畫文學該以何種姿態進入博物館場域?除以「漫畫為臺灣的集體記憶之一」之論述外,若能以漫畫的體裁、風格及美學角度切入,藉由博物館的典藏、教育功能,帶領大眾認識漫畫,進而欣賞漫畫文學的美與文化價值,將能充分體現漫畫博物館的定位與功能所在。
相關資訊:
- 文化部 (2018年6月8日),漫畫基地前導特展 「臺漫時光機-畫武談俠」即日展出
- 李昀琋 (2018年1月30日),【論壇側記No.115】動漫?產業?博物館:文化政策與動漫想像批判
- 周文鵬 (2007), 臺灣漫畫審查現象及其對國內漫畫發展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