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訊】克利夫蘭美術館的轉型:以公眾參與共築包容與多元的未來

克利夫蘭美術館 ©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撰文:王惇蕙 (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

博物館如何落實「多元性 (Diversity)」和「包容性 (Inclusion)」呢?你、我、他對於這個議題有各自的見解與期待。

2018年9月10日在NPQ發表的文章 (A Museum’s Transformation: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Goes Deep for Inclusion) 指出,克利夫蘭美術館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CMA) 在2017年用了9個月的時間,辦了一百多場的會議,和超過四百位住在克利夫蘭的民眾,討論「對我而言,多元性、包容性是什麼?」「博物館怎麼落實多元性、包容性?」百款人百款建議,讓克利夫蘭美術館蒐集到許多的好點子,並把成果化成可具體實踐的內容,出版十九頁的報告 (For The Benefit of All: The CMA’s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Plan)。在報告中,克利夫蘭美術館從藝術 (Art)、空間 (Place)、觀眾 (Audience)、資源 (Resource)、組織文化 (Organizational Culture) 等五大面向,討論能提供觀眾哪些有感的多元性、包容性博物館經驗,舉例如下:

  •  藝術 (Art): 結合藝術和時下流行的議題、事件,拓展博物館服務範疇,讓博物館與觀眾有更強的連結。
  •  空間 (Place): 透過社群團體合作、參與方式,改善博物館戶外空間的使用條件,讓觀眾都可以享受與使用。
  •  觀眾 (Audience): 首次來訪或是非常態性來訪的觀眾,將發展有效益的行銷手段,讓他們有機會成為博物館常客。
  •  資源 (Resource): 和不同的供應商合作,提供觀眾更多的選擇。
  •  組織文化 (Organizational Culture): 成立多功能、跨部門的團隊,監督與建議博物館多元性、包容性的實踐。

自許成為「博物館的大咖」,克利夫蘭美術館系統性地蒐集觀眾的需求,把「博物館如何完成大眾許下的多元性、包容性願望?」執行步驟、未來願景都寫成了白紙黑字。就博物館觀眾的立場來看,當然希望這不只是文宣,而是和博物館的約定,期盼這些內容一一實踐,共築「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未來。

關鍵字:克利夫蘭美術館、包容性、多元性、公眾參與
Keyword: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Inclusion, Diversity, Public Engagement

 

資訊來源

 

閱讀更多系列文章:【國內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