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在傷痕中翩然起舞:首爾戰爭與女性人權博物館

館方以象徵Halmoni的「黃蝶」設計留言卡,可見留言牆上緊密的蝶群,匯集了日文、中文、英文等各國留言。(翁仲彣 攝影)

作者:翁仲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遠離囂嚷的市中心,距首爾弘大地鐵站約20分鐘腳程,棲身在住宅區的「戰爭與女性人權館」選址隱蔽。沿著坡道上行,兩旁矮牆上一幅幅女性主題的壁畫夾道相迎,繽紛的色彩洗刷了旅人的躊躇,也層層疊遞了造訪的興致。

博物館簡樸的黑色鐵門訴說著艱難的建館歷程,該館原訂設立於西大門一處紀念抗日英雄的公園中。然而,受到官民阻饒而延宕,最終在「韓國挺身隊問題對策協議會」【註釋1】持續爭取與募款下,於2012年創立。該館致力於洗刷慰安婦所遭受的歧視,並揭開長久以來被埋藏的歷史傷痕。

 

前往首爾戰爭與女性人權博物館的途中,可見兩旁壁畫繪有Halmoni身影。(翁仲彣 攝影)

「Halmoni」(할머니)是韓文對有血緣關係奶奶的敬稱,韓國慣以Halmoni稱呼「慰安婦」,猶如臺灣以「阿嬤」呼喚女性長輩,蘊含幾分敬意與親切感。

進入館內,便可從門票發現別出心裁的巧思,門票分別紀錄著六位Halmoni的生平故事與照片;另一面繪製的「蝴蝶」則是Halmoni的化身,與踏入展場前的影像作品相呼應,在投影中,受困於磚頭中的蝴蝶經過掙扎,成群結隊一同衝出枷鎖,揭示了展覽的核心意涵:

「蝴蝶象徵日軍『慰安婦』的受害女性,祈願她們像蝴蝶一樣打破暴力和歧視的壁壘,拍動翅膀自由地飛翔。」——引自戰爭與女性人權館語音導覽。

門票上紀錄了六位Halmoni的生命故事,觀眾可在館內找尋她們的身影。右圖為印有Park, Young-Sim女士故事的門票。(左圖:戰爭與女性博物館 提供/右圖:黃淥 攝影)

展覽也運用聲光效果,試圖呈現戰時的緊張氛圍。推開展場大門,便會觸動槍砲聲感應裝置,槍枝掃射的轟鳴聲,伴隨著軍靴踩在碎石上的沉重步伐迴盪於期間,宛如日軍朝觀眾步步逼近。

行走於佈滿碎石的狹窄走廊,左側牆上繪有女性剪影,身上盛開白花,隨著女性向前邁進而凋零飄散。右側可見大型水泥浮雕,呈現多位女性奮力掙扎的臉孔,每尊臉孔都是由Halmoni親自參與塑模而成。

 

Halmoni緊鎖的眉目與緊閉的雙唇奮力掙扎出牆面,象徵著受害者在控訴的過程中被噤聲與壓迫的處境。(翁仲彣 攝影)

沿著狹廊走到地下一樓的展間,映入眼簾的是伸手不見五指的暗房。牆上的螢幕與投影成為唯一光源。隨著影片中的Halmoni現身說法,揭露真相的「光芒」便會照亮牆面,使印製於牆上的慰安所和紀律表等證據逐一浮現。

 

展覽呈現Halmoni的訪談影片與相關檔案,藉此訴說著她們所經歷的痛苦與真相,讓觀眾在這沉靜的空間中,深刻體會到Halmoni的堅韌意志。(翁仲彣 攝影)
「她的一生」展區中央礫石上放著兩雙Halmoni實際穿過的鞋子,暗示著她們一路顛簸的人生;四周牆面展出她們年輕至晚年的照片。(翁仲彣 攝影)

沿著階梯通往明亮的二樓,階梯旁的磚牆上鑲嵌著Halmoni的愁容,並以韓、日、英三種語言雕刻她們對加害者的控訴。隨著觀眾向上行進,日光灑落於牆面,石磚上的文字也轉為祈願的語句,照片中的面孔也逐漸展露笑顏。

 

通往二樓展區到階梯磚牆,觀眾可見Halmoni面對傷痛的心聲。左圖:「How bitter a life I shall live! Bring my youth back!」(譯:我這輩子是多麼痛苦啊!把我的青春還給我!);右圖:「子供だちには平和な世界で暮らしてほしい。」(譯:希望孩子們可以活在和平的世界)。(翁仲彣 攝影)

二樓展區以慰安婦歷史為核心,聚焦 Halmoni由隱忍的「倖存者」,轉為主動發聲,並為人權倡議的「行動者」的歷程。除了展示能證明慰安所存在的相關物證,及紀錄日軍暴行的瘡疤照片外,展區也放映《星期三示威》紀錄片【註釋2】。有趣的是,影片座位區僅附有兩張座椅,邀請觀眾與「和平少女像」並肩而坐,一同見證Halmoni抵抗不公、為人權倡議的過程。

紀錄每位Halmoni的訪談影片、報章紀錄及創作的互動影音裝置。(翁仲彣 攝影)
觀眾可與「和平少女像」並肩觀賞Halmoni的奮鬥歷程。(翁仲彣 攝影)
二樓陽台的「紀念長廊」,由多塊黑色名牌與大頭照錯落組成,名牌上印有已故或仍在世的受害者姓名與逝世年份。館方每個月會更換小祭壇上方的名冊,弔念當月離世的Halmoni。(翁仲彣 攝影)

值得關注的是,展覽並非僅關注「韓國」在戰爭中作為被害者的歷史視角,同時呈現了其作為「加害者」的一面。如庭院後方獨立設置的戶外展區,聚焦越戰期間韓國軍人對當地女性的暴行,並展出多位越南受難女性的證言。展現館方勇於直面自身國家歷史、坦然面對過往的立場。

 

館方也關注全球處於戰爭紛亂地區的人權問題,特別是女性及兒童。觀眾可透過現場連署或捐款支持相關機構。(翁仲彣 攝影)

展覽尾聲,觀眾可在黃蝶造型的留言卡上寫下祝福。留言牆上緊密排列的蝶群,承載著無數祈願與哀弔的話語,共同反思、療癒歷史的傷痕。並在黃蝶簇擁下,延續Halmoni的堅韌精神。


【註釋1】韓國挺身隊問題對策協議會,簡稱「挺對協」。成立於1990年,核心目標包括揭露慰安婦歷史真相、爭取日本政府的正式道歉與賠償,以及保障受害者權益。2018 年與「為日軍性奴制問題解決的正義記憶財團」合併後,改稱為The Korean Council for Justice and Remembrance for the Issues of Military Sexual Slavery by Japan (the Korean Council) 。

【註釋2】1991年12月,首位公開揭露自己遭強迫成為慰安婦的倖存者——韓國女性金學順(Kim Hak-sun)在日本大使館前抗議示威,公開講述被迫成為慰安婦的經歷,並鼓勵更多慰安婦倖存者站出來訴說她們的故事。隨後,韓國挺身隊於1992年1月號召了首次「星期三示威」,然而日本政府仍持續否認慰安婦歷史。自此,每週三持續進行的示威活動,便成為韓國社會抗議與爭取慰安婦權益的重要象徵。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