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專文】永不放棄的茶虎精神(下)— 融入茶金歲月回憶的姜阿新洋樓導覽

姜阿新洋樓電繪圖。(鄭培哲 繪製)

記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洋樓在陽光下顯得溫潤而光潔,一群人等候著進入參觀洋樓,面露期待欣喜。有別於其他的古蹟導覽,姜阿新洋樓由姜家人親自導覽,在解說建築的同時融入家族的故事,是其一大特色。目前由姜阿新教育基金會及熱心的志工,構成一個特色獨具的導覽團隊。導覽的內容有三個面向,一是建築結構的美學,二是家族和洋樓的故事及重購過程,三是姜阿新的精神;此外因應追劇人口的需求,也會回應劇中的連結。


永不放棄的茶虎精神(上)—專訪廖惠慶談姜阿新洋樓復返與整修


洋樓週末總是湧現一波波預約導覽的人潮,畫面裡的導覽人員為姜阿新孫女婿黃雍熙。(葉家妤 攝影)

 

靜謐而典雅:選材與工藝打造洋樓細節

「來洋樓的人有三類:喜歡建築,愛聽故事及追劇的人」姜阿新的孫女婿黃雍熙在屋外的庭院解說著。由於妻子廖惠慶九歲時離開洋樓,很長一段時間做的夢都是以洋樓為場景,他於是在臺北芝山岩買了棟同樣有著唭哩岸石牆的房子來彌補遺憾。「祖父是個對建築狂熱的人,他有自己的製材所,因此選用上級的烏心石、檜木與櫸木等上好木料來蓋洋樓,又特地從北投運來唭哩岸石來做房基,唭哩岸石是砂岩,比較溫暖,斬石子則是為了解決水泥的單調問題而鑿成岩石模樣的仿石。」

廖惠慶與黃雍熙於芝山岩家中,有著唭哩岸石牆的庭院合影。(葉家妤 攝影)
以唭哩岸石做為房基的洋樓。(葉家妤 攝影)

 

進入室內後是房子的主客廳。「地板是水泥加上礦物色粉製成的,我們在這裡辦音樂會,由於房屋結構和材質的關係,對於古典音樂的吸音和反射很有幫助,音響效果非常好。」

上到二樓後,大片的窗戶映照著明亮的陽光,屋內一片祥和。「和一般房子很不同地是,洋樓的窗戶面積大,牆面成為細條狀,當初,1946年建成的設計就是注重採光和通風。」黃雍熙介紹著房屋的結構,而以不同材質的木頭拼接成圖案的異木鑲嵌,也是早期建築裝飾的一大特色,光潔的原木加上精緻的雕工,顯現優雅的風格。「這個房子是和洋的建築,喧鬧的中式福祿壽喜等祈福意象和西式風格並不搭,因此木工師傅們用巧手將許多傳統的東西轉換成幾何圖案隱藏在屋子裡。」這棟房子極力表達西式建築美學外也滿足了傳統的需求。

二樓接待室。(©sharonhwchen127)

精緻的易木鑲嵌窗簾盒,上有松鶴延年、下有百年好合之意。(姜阿新洋樓 提供)

 

天花板上一個個的圓孔洞是熱氣的排氣孔,由於熱氣上升的道理,從圓孔進入的熱氣被擠壓,就順著斜面到屋簷外下方的孔洞排出,如此一來,洋樓不用開冷氣也能夠通風宜人,如今看來是聰明的環保建築。「樓梯是用烏心石去做,而且是榫接工法,整棟屋子基本上沒有用一根釘子,完全是榫接建築,榫接的房子較有彈性,遇到地震時不易震壞,在美觀之外,還兼具實用性。」

烏心石製成的樓梯,給人沈穩的感受。(葉家妤 攝影)

 

思念與回憶,經由導覽縈繞於洋樓

二樓的一角,一架典雅的棕色鋼琴,看起來有些年代了,正是姜麗芝當年買給女兒的二手鋼琴。和母親一樣喜歡彈鋼琴的廖惠慶,是一名擅長說故事的導覽員,邊導覽邊融入小時候住在洋樓的回憶。長廊的盡頭,貼著彩色磁磚,分外別緻的廁所,小時候她就坐在這廁所的窗檯,聽著姐姐說鬼故事;來到戶外,她指著一盆院子裡的多肉植物又說:「這盆植物是我們當年離開時,母親帶走的盆栽,多次搬家都還帶著,如今又回到這洋樓。」

一樓的長廊,盡頭即是貼著彩色磁磚的廁所。(葉家妤 攝影)

 

「阿公常說:『讀有益書,行仁義事』由於非常重視教育,在僻壤鄉間捐地蓋了北埔國中及獅頭山國小,幫助了當地的孩子方便就學,對姜阿新而言員工就是自己的家人,阿公過世後,員工自發成立永光聯誼會,每年固定約定相聚」她說著自家的故事,也分享著許多在洋樓被拍賣期間流落各地的洋樓家俱,都因為姜家後代回來後,被民眾自動歸還取走的物件。

洋樓買回後的另一層意義,是家人又回來了。除了廖惠慶在臺灣外,其他姊妹都移居海外,如今一起返鄉照顧洋樓。大姊夫吳錫斌從加拿大回來後,便全力投入洋樓的修復工作,熱忱的他在帶領導覽解說時,眼中總是綻放著光芒,融入個人的幽默詮釋為其風格。一樓的房裡放置著一張紅眠床,是大姊夫婦移民去加拿大時,姜阿新特別贈予。「這是祖父姜阿新以前睡的床,後來跟著我們去加拿大時,沒想到會再回到洋樓。」對於漂洋過海兩次的大床,吳錫斌說起來有著很深的回憶,床上有個小巧的木枕頭上面有個鎖,他笑著解說,那是用來藏金銀珠寶私房錢的安心枕,年約七十的他,有如訴說著心愛的收藏般面露純真,言淺情深。

吳錫斌細數著與這張紅眠床的緣分。(郭冠廷 攝影)

 

流傳姜阿新精神的茶葉罐

「父親從書中自學造林、乾燥疏菜及化學藥品等研發,深知讀書的重要,阿公和父親都非常重視教育,因此成立了姜阿新教育基金會,設立專款幫助弱勢家庭的小孩就學,為了讓基金會能夠獨立運作下去,我們也復刻了日據時代及永光時期的包裝,膨風茶和紅茶的茶葉罐,做為參觀者選擇購買的紀念品,所得收入作為基金會協助弱勢族群教育及洋樓維護。房子只是一個載體,重要的是如何讓這精神保存下去。」黃雍熙以誠懇的語調說著,他和廖惠慶兩人逗弄著大狗微笑著,說明了一切都很滿足。

復刻的茶罐也將姜阿新的精神分享給許多觀眾(葉家妤 攝影)

 

姜阿新洋樓作為古蹟的保存,不僅僅保留下屬於那個時代的建築美學,同時也保存了幾個世代的美德。可以預見的是,茶虎姜阿新永不放棄的精神,在未來,也將和洋樓的存在一起傳承下來,隨著歲月的流逝,愈發閃耀。

 

執行編輯:葉家妤


延伸閱讀: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