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321期

2024年6月出版

作者: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
出版社:國立歷史博物館
出版日期:2024年6月
ISSN:0457-6276
❉ 
網址: https://www.nmh.gov.tw/informationimgs_199.html

❉ 書籍介紹:

《歷史文物》季刊以培養國人藝術、歷史、文物與博物館學知識,提昇美學素養為宗旨,為多元的文化藝術性刊物。自2020年度起全新改版,以「知性的.感性的.趣味的」為刊物方針,致力打造為藝術文物界的傳記文學刊物。

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整建後重新開館,開館常設展「在這裡,與大家相遇」精選典藏文物110 件,透過物件說故事,說一段史博館與臺灣社會70 年來共同經歷的社會文化變遷。本期即以「『在這裡,與大家相遇』展覽攻略」為題,與大家一探當中蘊含的展覽敘事與動人的故事。

首先,我們安排了「在這裡,與大家相遇」導賞小地圖,展品地圖、展覽分區一應俱全。緊接著,由副研究員兼展覽組組長翟振孝訴說該展敘事──從打造展覽架構,到各分區的精神與看點,述說該展如何呈現出史博館的人文關懷與當代性角色。伴隨著這樣的精神,邀請3位同仁與學者,將展品放回時空脈絡,講述物件故事。臺灣藝術史學者賴明珠在戰後臺灣的寫生風潮中,聚焦林玉山、傅狷夫兩位藝術家之塔山創作與視覺思維;研究員兼典藏組組長謝世英,透過菲律賓華裔藝術家洪救國所創作的水彩畫《女童玩球》,牽引出1963 年史博館舉辦的「全球華僑華裔美術巡迴展覽會」與時代意義;展覽組研究人員郭沛一,以錢範與錢枝為引,訴說錢幣的歷史,映射我們日常生活中隱含的歷史文化。此外,還有6 位來自藝文界的好朋友,書寫單件展品的脈絡與所感。

特別企劃單元,專訪到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長康旻杰,從公共與藝術面切入,來看史博館以「想想歷史」為題自辦的公共藝術。臺灣藝術前輩身影單元,由楊英風美術館館長王維妮,講述著名藝術家楊英風永不停息的創作歷程,而其精采的藝術成就現正於「英風百年 楊英風藝術大展」展出中(展期至2024 年8 月18 日止,展覽地點: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我們期待在史博館遇見大家,或者帶著小地圖到展場中按圖索驥,或者尋找屬於你、屬於這塊土地的典藏故事。

目次

史博畫報

01 淺藍

編輯室筆記

06 尋找屬於你、屬於這塊土地的典藏故事

封面故事

11 「在這裡,與大家相遇」展覽攻略 13 編輯部整理 在這裡,與大家相遇 — 導賞小地圖

15 翟振孝 在這裡,與「大家」相遇 — 國立歷史博物館重新開館常設展更新展覽敘事

23 賴明珠 眼觀心象 — 林玉山、傅狷夫戰後(1950-1970)塔山創作密碼

31 謝世英 史博典藏中東南亞華裔僑的故事 — 洪救國《女童玩球》

39 郭沛一 浞浞銅流 — 古幣蘊藏的小歷史

45 廖桂英、郭怡汝、殷寶寧、吳繼濤、黨若洪 大家來看展

特別企劃

51 山甯採訪 以歷史為題:公共藝術參與新篇章 — 專訪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長康旻杰

臺灣藝術前輩身影

59 廖桂寧採訪 扎根自生活與文化的 全方位藝術創作者— 楊英風

懷舊印象

69 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