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訊】東南亞織品藝術盛宴 博物館作為文化展示場域

東南亞織品藝術論壇側記

撰文∕攝影:田偲妤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博物館的展示功能,除了關注典藏的呈現與敘事規劃,不同文化脈絡下形成的人事物,同樣也藉由展示來達到文化交流、情感聯繫與商業合作等目的,讓當代博物館的展示樣貌更加多元。2018年10月6日至7日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舉辦之「蠟染之美—東南亞織品藝術盛宴」,即是博物館作為公共開放空間,藉由織品技藝,展現印尼及菲律賓文化之典範。 

活動為期兩天,6日由「東南亞織品藝術論壇」開場,上午場的主題為「從傳統到現代:菲律賓本土與殖民文化的融合」,邀請菲律賓藝術家Mario Subeldia與Victoriano Realino II,介紹菲律賓的傳統織品技藝,受殖民文化與當代元素影響後,產生什麼樣的融合與創新。  

下午場則邀請世界印尼僑民聯誼會台灣分會謝佳微會長 (圖1),以「印尼織品藝術的多元發展」為題,介紹印尼蠟染 (Batik) 技藝,展示不同身分、慶典與地區所對應的顏色和紋飾。蠟染也受到中國、阿拉伯等外來文化影響,出現萬字、祥雲及書法的圖騰,顯現印尼族群組成的多樣性。 

圖1 謝佳微會長與台下觀眾互動,介紹各種蠟染圖騰的起源與涵義。 (攝影:田偲妤)

7日則由印尼「蠟染藝術節」接續登場,多位新住民、新二代、移工與台灣朋友,藉由印尼傳統舞蹈表演、蠟染服裝秀 (2)、蠟染技藝體驗 (圖3)、蠟染服飾試穿,以及東南亞美食市集,向台灣觀眾介紹印尼文化,並在工作和求學之餘,一解鄉愁及聯繫情感

圖2 印尼新住民、新二代、移工與學生盛裝打扮,展示印尼傳統舞蹈與風格多變的蠟染服飾。 (攝影:田偲妤)
圖3 蠟染技藝體驗,用蠟染筆裝取鍋裡的蠟液,蠟液會從筆的尖端流出,可描繪於布面上。 (攝影:田偲妤)

國立臺灣博物館近年致力於東南亞社群的關係聯繫,協力舉辦「新住民服務大使計畫」、「南洋味‧家鄉味特展」、「蠟染藝術節」等活動,讓博物館場域不再高不可攀,成為接納多元族群,並提供其展示機會的友善場域。 

 

 

關鍵字:展示、印尼、菲律賓、織品、蠟染、新住民
Keyword: Exhibition, Indonesia, Philippines, Textiles, Batik, New Immigrants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系列文章:【國內外資訊】